事事从善,己知未来。跳出多情无情的争论窠臼,看看真实存在的。我不是要颠覆什么,而是突然明白,感悟活着是最重要的。
一首诗,一世情缘。记得那个叫仓央嘉措的人吗?让我们吟诵他的不朽作品:《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曾经触动心灵深处,怀有一份美好情感,是那个私塾先生的小女儿,大家闺秀,活泼多才。可惜没能说出来,再也没有机会。只会在永恒的梦里,梦的永恒,亦是匆然之间。速成一首诗,以表心志。
晴朗星空展瑞气,斜月未见恐惊心。
浓情深意心底藏,望穿秋水几多期。
沧海孤月几度秋,倩影迷离梦依稀。
半夜钟声又沉响,此情此心谁怜惜?
了然的这种牵挂,积蓄了多年,似乎被什么触动一下,本来已经释然的又微微一动。这份朦胧的情感,好似久远的天国来的,遥遥无期的充溢着他的内心世界。“死生亦大矣”,说起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追求生,就不主张死。世事纷扰,谁会说活够了,或者才有可能完成想做的事情。而去死,那是要有极大的决心,需要勇气的。
厄运连连,“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早晨,南方的阴雨,让软绵绵的躯体不想动。战争,于是逃亡,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中国中部的河南,中国西部的云南,本事扯不上多少关系的。亲离,父母走了,亲人散了,孤身一人来到蛮夷之地。虽饥风暑之切身,不易其操;虽困贫苦贱之役心,不夺其志。望着门外,现在自己是自己管自己,平时,官家都不过问。吃的,已经没有半望,自然索然寡味。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夜,回忆勾起的涟漪,久久荡开,突然停滞了一切思绪。
就是那个夜晚,黑色的夜伴着黑色的眼睛,枯坐。淅淅沥沥的雨,不是缠绵,而是凄清。父母的影像,渐渐模糊;亲人的容貌,更是淡无影子。说了多少次放下,一直的一直,没有真正放下。想起,眼眶中盈满泪水,一个人静坐到夜深。
冷冷的雨,钻进心底的震撼,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静无声息地逝去。离开熟悉的地方,背进离乡的经历,千里辗转。中路途遥远,风餐露宿,食无定时,歇无定处,非常艰苦。冷眼旁观,固执地追求自己内心需求,惹了一些世人,罢了,随他们,自己依然默默坚持。心底,留一小个格子装点什么,不敢说出,怎能说出。不要谈什么谁的定力很好,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动物。曾经,拥有一段历史又何妨,这不是罪过吧。“问天地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时时说起,其中的滋味,谁解!突然有一种浓烈的哀伤,涌上心头抚散不开,这种人生况味是常人不可能有的。
看开世事,看不透人情。
拥有过去,不再有明天。
早出来闯,也许是好事。家庭原因、个人原因、社会原因的影响,就个人而言,是说不出来的悲哀,就长远发展来看,亦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一个人的发展之路,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成长即成才,不必为难自己。生怕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故土情绪,我的躯壳在哪都能安生,没有值得留恋的走出土地,再也不会回来,那么只有让灵魂四处游荡。
云游行医,治病救人,传教布道。那个曾经的书生,那个曾经的农夫,再也回不来了;现在是一个道人,现在是一个医者,依然活着。既寻师访道,又弘传道教。身份变了,骨子里的东西永远依旧,善良地看待这个世界,希望他人好好活着。就现代人而言,这种天真,这份淳朴,再也难于寻找。
那个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想起;而这个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忘怀。世界就是这样的精彩与无奈。鸟存活在这个静谧的空间,真是一种诗意的栖息;人活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是一种慌张的存活。是人的内心失衡了!一切你都死抓不放,也就无法排解了。鸟飞过不留下痕迹,天空记得;人活重在过程,心记得。
还是用六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句结束: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