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云起边看着,耶律政边问道:“若是我可以让你离开那肮脏苦累的矿场,你可愿意?”
穆云起看着册子摇了摇头,“那里有我的学生,我不能扔下他们。”
“本世子可以派人去教学,你可愿意留在王宫内陪我?”
穆云起看到关键的地方没有回他的话,而是从他面前走到一边。
原来,司徒博天自幼便生得一对尖耳朵,被无知的人们说成是妖怪,到处都容不得他们一家人,父母兄弟都因为他那对耳朵而惨死,司徒博天一怒之下将一对耳朵的上半部分削掉。
在他孤苦一人的时候是穆丰戚收留他,穆丰戚要年长他很多,不介意他有缺陷的耳朵,把他带在身边教他知识,所以说司徒博天是不可能害死他的救命恩人的。
长大后的司徒博天聪明机警,成为了穆丰戚最信任的军师,两个人一路打拼建立了一支所向披靡的起义军,穆丰戚却终因不听劝阻而丧命。
司徒博天为人聪明且仗义,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义军的新头领,当时穆丰戚的子女尚幼,所以他责无旁贷地接过义军的大旗。
登基后的司徒博天仍介意他的耳朵,他从未和任何人提起他的尖耳朵,因此史书只记载太祖有耳疾,不全。
那么他尖耳朵的事又是如何被人得知的,原来有一位自幼和司徒博天一起玩耍过的孩子后来找到司徒博天,司徒博天怕他泄露他尖耳朵的事情,将他封为盛京王流放到东北极寒之地替他守着这东北方向的大门。
看到这里穆云起明白了为什么司徒博天的一对尖耳朵只有耶律家的人知道了。
“这事情你们连天机阁都没有告诉?”
“这是我们的命根子,普天之下无人知晓才是我们耶律一族能活下去的根本。”
“难怪昨晚老王爷的脸色都不对了,可你?”
“世间已出现第二个尖耳朵的人,那么他想活下去,这个秘密就得公开,要么他活我们死,要么他死我们活,所以我押宝在秦王和你的身上,希望看在我能保全你们儿子命的份上别让我们耶律一族再守着这个秘密战战兢兢地活着了。”
“你的意思是,你要支持秦王继位,你了解他吗?”
耶律政哈哈大笑道:“女人太聪明了不好。”
然后他就什么也不说了,穆云起随便翻着册子却无意间看到任宗庄妃薨于景和三年六月,那不是父亲出生前不到一年的时候。
“这里记载庄妃薨,可天机阁记载庄妃出宫嫁入……,后面的就没看清楚了,到底哪个是真的?”
“所以每年都会和天机阁对账修正,只是庄妃一事我们一直各有各的论证,所以不知道哪个才是真的,你也对这个有看法?”
穆云起想了想还是说道:“我师父给我一个锦盒,里面是庄妃刘恬苮的菊花簪,我至今未破解出其中的含义。”
“你头上这根就是吗?”耶律政早就注意到她今日头上戴的菊花簪,是在刻意向他说明自己的身份。
“不是,这是我夫君母妃辰妃娘娘的。”
“这么说你有两根菊花簪?”
穆云起点点头说:“是的,庄妃和辰妃的,怎么了?”
“想必你也知道菊花簪的来历,那是世代宫妃的信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自太祖开国以来每位皇帝亲封能够佩戴菊花簪的宫妃不多,太祖只送出一支给皇后,之后历代没有超过五只的,最少的就是太祖和太宗皇帝,都只送了一支给皇后,最多就是任宗送出五支,当今的皇帝不立皇后不立太子,因此只有过世的辰妃和德妃、姜妃三人有菊花簪,这些菊花簪大都是随本人陪葬,留在世间的不多,据说能集齐五支者可以封后,你离封后还远着呢,努力吧。”
其实穆云起已经有三支菊花簪,她在死牢的时候姜妃将她的菊花簪给了她,姜妃说是为了害死她的父母赔罪,穆云起收了,这是一个将死之人对皇室的痛恨,不想将这屈辱的标志带入棺材。
五支菊花簪,等她拿到的时候天涪皇室真的会认可她吗?她不自信。
“你对皇室的事还真是了解啊,难怪要困在这极寒之地,换我也不可能让你出了这里。”
“只有有秘密的人才会怕我,你有秘密吗?”
穆云起摇了摇头,“没有。”
“那你何必怕我呢?”
“我怕我以后有。”
这话逗得耶律政哈哈大笑。
穆云起看过册子之后又看了看这书库问道:“我还能来吗?”
耶律政摇了摇头,却又说道:“也可以,只不过……”
穆云起看着他那贼兮兮的表情知道不会是好事,就当没问过,转身走了出去。
耶律政在后面追上来说道:“你怎么不问了?”
穆云起边走边说道:“肯定没好事,我还是不问了。”
“好事,好事,只要你做我的世子妃我就经常带你来,这里的秘密出不了这个王宫的。”
穆云起回头站定说道:“这怎么是好事,我已经是秦王妃。”
“秦王说不定哪日就休了你呢!”耶律政不怕死地说道。
大年初一的听到这话,穆云起的肺都要气炸了,一路嚷着要回矿场,耶律政怎么哄也哄不好,无奈只能将她送回去。
新年一开朝,司徒熜就搬了三大箱子的证据到了大殿之上。皇帝看着司徒熜这架势,头就大了,当初让他去查袁氏一案本就是被逼的。
袁氏那个临安城本就是仁王母嫔的出生地,娘家势力颇大,一查肯定会查出仁王的蛛丝马迹,他已经失去一个儿子,剩下这几个还要斗,他突然感觉自己老了,几个儿子为了皇位似乎要重演他当年的悲剧,为了皇位杀尽手足。
司徒熜这一箱子又一箱子的证据能搬到朝堂上来定是与仁王司徒霦开战。司徒靇站在前列眼睛一错不错地看着上面如坐针毡的皇帝,这就是他用鲜血得来的皇位,今日要再次用鲜血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