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回神医献药为太后,长命羹立下奇功
诗曰:
未雨绸缪有奥秘,未卜先知老神医,
瓮山行宫献良药,化险为夷度危机。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到了汉朝以后,因为董仲舒说服了汉武帝,才开始儒家思想统治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说是诸子百家,实际上很多的理论都是相通的,儒道本身就互为师承关系,传说,孔子曾经向老丹问道,自称是老子的学生,道德经5000言,是道家的经典学说,里边许多道理,儒家也采纳了。经过1000多年的锤炼,到了宋辽时期儒道相互融合,达到了一个顶峰。医学本来就是黄学的一部分,所谓黄学就是黄帝内经。在儒家思想占领统治地位的同时,许多医学的教育内容,也被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所以才有,“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这种说法。医学采用的更多的是道家的学说,这里边有道家的宇宙学说,要求中医学家,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中药学的18反,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道家相生相克理论的实践,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在到家就说“一生二,二生一”,所以我国传统的中医学理论,是在道家学说指导下形成的,许多医学道理,都与道家学说不谋而合。因此有些中医大家,不仅是中医学家,也有可能是资深的道学家。道学本来就有两个派别之争,一派讲究道,而重视道的研究和探索。另一派,虽然也讲究道,但是她们重点研究和探索的,是道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术。最流行的,就是五行学说,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演化出来很多不同的法术,大多数带有很多的迷信色彩,我们现在必须剔除那些糟粕,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1000年以前的人们,都是在这朴素的辩证法里生存的,所以医学家,有些也是道学家,她们掌握了大量的道术,你比如说五行学,麻衣看相等学说。一般的中医学家,对这些都有初步的掌握,只不过她们是以医学为主的。老神仙李明,也是深受这种影响的。
他在风雨之夜,把杨六郎从生命的垂危线抢救过来,又在黄土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治好了杨六郎的虐疾。在这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她对杨六郎的行起坐卧,接人待物的一言一行,谈吐中吐露出的豪气,都没有逃脱李明对她详细的观察。李明经过自己的观察,又利用星象学的法术,通过杨六郎的五官,初步断定这个人,在大宋朝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不采取措施,有可能让牛圈村李家遭受灭顶之灾,作为李家的亲家,按照株连九族的排序,自己是逃脱不了的。更何况杨六郎的病,是由自己亲手治疗的,从哪一方面论?自己都逃脱不了罪责,所以自己必须亲自采取措施,把这种危机,降低到最低限度,把这个事态平息下去。
李明拿准了主意以后,回到家中,冥思苦想,想不出办法来。不仅仅是为李家发愁,为自己发愁,而更加主要的是牛圈村,一个村子的老百姓,几百口子人哪,再加上一些亲戚朋友,估计得有上千人受到灭顶之灾。李明逼迫自己,必须想出办法来平息这个事态。
想是想,这件事儿也太难了,韩昌韩延寿,是大辽国冀中地区的统帅,是南院的兵马大元帅,是萧太后的女婿,圣宗皇帝的妹夫。韩元帅不仅位高权重,而且是皇亲国戚,手握重兵,即使是圣宗皇帝,对她也要礼让三分。要想阻止这个人,辽国上下只有萧太后一个人了,只要萧太后出面,韩元帅一定会言听计从。
李明打定了如意,毫不迟疑,她吩咐自己的夫人,赶紧给她收拾行囊,把诊所的一切事物,委托给自己的姑爷李德仁,并和李德仁说,快则三两天,慢则四五天,我就会赶回来。不管遇到什么事儿,都不要泄露我的行踪,不管多么着急,都一定要冷静行事。
交代完一切以后,老神仙李明上了马车。一路上,没有什么话说,找了一天一夜,60里路,李明的马车来到了瓮山行宫。
李明下了车,拿着萧太后赐给她的扇子,高举在头顶,轻轻的叩打门环。大门“支扭”一声开了,走出几个黑大汉,把李明团团围拢在中间,李明高声喝道,“列为大人停了,本人是京西李明,是给太后上供的,有太后赐予本人的扇子为证,请尽快通明荣总管,进某家进去。”
这些人虽然不认识李明,可认得太后的扇子,所有的黑衣人扑通一声跪倒,向着李明举着扇子,嘣嘣嘣,磕着三个响头,然后走上前去,向李明躬身施礼,其中一个黑衣人,赶紧的跑了进去。不一会儿,瓮山行宫,太监总管老荣,从大门里逐步的走了出来,看见却是李明,赶紧的躬身施礼,“不知道老神医大驾到,我这些猴崽子们没把您吓着吧?请老神仙赶紧的进来,有什么话咱们在屋里边说明。”
然后在她的带领下,李明进了宫门,在她曾经住的四合院里,与老荣,分宾主落座。
老荣,“老神仙,不知您有何贵干?”
李明,“总管大人,老夫失礼了。自从给太后看病以后,我一直挂记着太后的病情,不知道太后是否大安了。”
老荣,“太后她老人家洪福齐天,她的病已经痊愈了就是身体还有点弱,现在宫里的御医们,正在给太后调理身体,但是我看到了效果并不是很好。”
李明,“这正是老夫,最担心的事儿。所以今天冒死前来,给太后她老人家,送医送药,不知道荣总管,能不能安排老夫再给太后诊诊脉。老夫回到家里以后,根据太后的脉相,专门配置了一种药膳,给太后老人家用上,保证太后返老还童,延年益寿。”
荣总管,“老神仙的一片忠心,天地可鉴。可是您老人家必须在这儿等上几天,因为太后被皇上请到了皇宫,得要过几天才能我回来,到那个时候再给太后看病不迟。”
李明,“全靠总管大人成全。”
就这样,李明被留在了瓮山行宫,一住就是10天,太后还没有回来,急得老神仙,如坐针毡。
这一天早晨,荣总管急急忙忙找到了李明,“老神仙,大事儿不好了,太后跟皇上,把人打起来了,太后气的背过气去了,宫里面传出话来,让您赶紧的进皇宫,给太后治病。”
说完,急急忙忙拉着老神仙李明,快马加鞭,进了皇城,从西进门进来,直奔皇宫内院。一大堆的宫女儿太监,御医大臣,包括一些亲王公主,皇室内亲,都拒绝在延寿宫外面。这老太后已经抢救了一天了,太医院使尽了各种招数,萧太后仍然是昏迷不醒,最着急的当然是皇上,圣宗皇帝急着在广庆宫,团团乱转,束手无策,这才传下圣旨,招老神仙李明进皇宫,为太后治病。
李明被招进皇宫,带到了太后的寝宫延寿宫。看到外面跪了一大片的文武大臣,聚集了一大堆的宫女太监,李明已经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她是一点儿都不敢怠慢,到了萧太后身边,伸手赶紧为太后诊脉,太医院的主管高太医赶紧的过来,小声儿的和李明交代了一下,老太后的病情,李明点了点头。
李明眉头皱的跟一个死疙瘩一样,百思不得其解,按照脉相来看,太后没有什么大病了,怎么就昏迷不醒了呢?不管怎么样,要让太后赶紧的醒过来。李明赶紧取出一只银针,心在太后的食指上扎了一针,又在太后的人中穴上,扎了一针,太后仍然没有什么反应。最后在太后的会中穴,扎了一针下去。
这时候就听见太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高声叫道,“疼死哀家了。”然后,慢慢的睁开了眼睛。李明这几针,行业看起来是毫无道理,除了人中穴以外,其她两处穴位,跟抢救没有一点关系,但是因为是有名的老神仙,谁也不敢质疑。李明是怎么想的呀,李明已经坚定的判断出,太后根本就没什么大病,说白了就是有点装病,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如果这么大岁数的老人,长时间的卧床不起,不吃饭不喝水,那肯定是要有生命危险的,所以李明,采取的就是刺激的办法,人中穴,会中穴,加上食指,那都是特别疼痛的,希望用这种疼痛,唤醒太后。李明一看起的效果,赶紧把针拔了出来。
萧太后张开眼睛,一看是老神医李明,就轻轻的问,“老神仙,你怎么来啦?哀家的病,别人看不了啊,只能你来看了。来人哪,送我到瓮山行宫,让老神仙好好治治我的病。”于是,凤撵伺候,在老荣和李明的搀扶下,萧太后坐上了凤撵,前呼后拥的回了孟山行宫。
萧太后为什么没病装病了?书中暗表,这萧太后和平常的妇女没什么两样,俗话说,老儿子命大孙子,老太太心头肉。这个萧太后,自从丈夫死了以后,圣宗皇帝继位,她一直不待见这个大儿子,而是特别贴心眼儿,就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想当初是文武大臣不干,才让圣宗皇帝继位的。到现在,自己的小儿子只是个亲王,所以肖太后要在圣宗皇帝面前,给她的小儿子争取地位,争取权利。圣宗皇帝可是不傻呀,后边有萧太后的支持,如果把国家的大权,改了自己的弟弟,就像前几任皇帝一样,骨肉相残,兄弟刀兵之见,母子反目成仇,国家还会乱成一片,所以不能重用自己的弟弟,不能再给母亲一点幻想。所以这次,母子反目,萧太后因为已经把大权移交给了盛宗皇帝,想当初的一代巾帼,也不得不使出百姓人家老太太的耍赖的办法,逼迫宋宗皇帝就绪。圣宗皇帝虽然给萧太后治病,在原则问题上还是一点都不让步。这些事儿,都在母子俩心里呢,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后,一个是儿子,一个是亲妈,不能让下头人知道这些事儿啊。所以萧太后,在没完成自己的愿望的情况下,只能回到瓮山行宫,让老神仙李明给她看病。
太后怎么想的,李明是不知道,但是太后的身体虚弱,需要加强调养,这是一个事实。李明先用长命羹,把萧太后的性命保住,然后用长寿羹,给萧太后消除内火,加强营养,固本强元,提升太后的精神面貌。
长命庚的效果特别的明显,吃下去一天以后,萧太后觉得全身都是力气了,见到李明来,高高兴兴的让李明给自己把脉看病。
萧太后笑眯眯的说,“老神仙你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啊?我吃了一天以后,就感觉到什么毛病都没有了,神清气爽,我的病全好了。还是老神仙呢,哀家要重重的谢你。”
李明扑通一声跪倒,“太后,自从给太后看病以后,知道您身体虚弱,所以我回去精心研制了两种药,一种叫长命羹,一种叫长寿羹。长命羹,可以保重您的性命,就像这一次一样,确保您的生命安全。第2种长寿羹,可以增加您的营养,去除您的心火,滋阴补阳,固本强元。”
“老神仙,快快起来吧。”萧太后说,“这回你又救了我一条命,而且又拿来神丹妙药。说吧,需要什么赏赐?”
李明并没有起身,又磕了一个头,“这一次我是请太后就我的命。”李明,就把韩元帅围困牛圈村的事儿,一五一十的向萧太后说了一遍,最后说,“太后,这是我徒弟的家,又是我的女婿,如果我徒弟家出了问题,草民还有命吗?所以请太后救命。”
萧太后一听,也不问原因,立刻下了一道圣旨,让韩元帅撤兵。你别看圣宗皇帝,敢和萧太后顶,这韩元帅可不敢,见到太后的圣旨,赶紧的撤了兵。
正是:
宫墙争斗起祸端,萧太后装病逼宫,
老神仙灵丹妙药,韩元帅遵旨撤兵。
韩元帅撤兵了以后,杨六郎怎么回去的中原?还会有什么波折?请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