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七百里外城一片喜庆
杨景的做法传遍了七百里外城,上千万百姓都对杨景感激不尽。
而七百里外城的官府人员也都十分高兴,遇到杨景这么一个好老板,让他们的干劲更足了。
杨景给官府人员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明年不仅会提高他们的月俸,还会增加各种各样的补贴。
总之,以后七百里外城一名普通的衙役,月俸加上各种各样的补贴,就能跟朝廷给县令的月俸差不多。
但杨景也强调了,以后七百里外城的所有官府人员,都会经过十分严格的筛选,特别是对于欺负老百姓、鱼肉乡里的官府人员,不管是一城太守、县令,还是普通的衙役、村公等等,都会受到十分严厉的惩罚。
杨景的这个政策,就是要高薪养廉,给官府人员更高的薪水,但也要杜绝官府人员中出现败类。
让这些官府人员知道,收受贿赂、鱼肉百姓不仅风险很大,而且获得的好处,还不如他们的薪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官府人员的整体素质跟风气。
俗话说的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很多官员之所以会腐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觉的,随便贪污受贿一次,要比他们辛辛苦苦当官十年的收入还高。
所以这些官员才会选择铤而走险。
杨景除了公务上的事情,也是忙活了几天他自己的事,主要就是他办的那些工厂。已经快到年底了,工厂也都要开始分红了,除了最赚钱的水泥厂,还有杨景跟金不欢合作发行的红楼梦,也是迎来了最后一册。
而红楼梦的销量也是再次创下了新高,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对红楼梦的故事非常喜爱,这就是四大名著的魅力。
另外,杨景跟乔宇一起发行的一些小说,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还有杨景跟金不欢联手,乔宇、房大富入股的玻璃厂,同样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而负责玻璃厂产品设计的周若言,也随着设计大量的玻璃制品,更加得心应手,设计出来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受人追捧喜欢。
整体而言,除掉七七八八的东西,杨景还额外赚了数千万白银,这还不算他拿出来的几千万白银从楚国收购的粮食、生活必需品等。
这么高的收益,在分红的时候,让金不欢、乔宇、房大富三人都惊掉了下巴。特别是金不欢,虽然他早就有了只要跟着杨景一起投资,一定能赚的盆满钵满的想法,可他真没想到收益能达到这样的程度。
也就是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金不欢就有了回金家的资格了。
这让金不欢十分激动,想到终于能够回到金家,他热泪盈眶,本来,他还觉的,他要回到金家,至少也得花十年左右的时间。
虽然赚了这么多钱,可杨景没有一点放松警惕,更没有半分得意。
在他看来,钱再多也没有用,只是一只很肥的羔羊,一旦皇帝铁了心要弄死他,他赚的那些钱,也不过就是被抄家,养肥抄他家的人而已。
当然,现在的杨景有了蔡嵩的保护,就算是姬武曌想要动杨景,也是要掂量掂量。
更别说杨景还娶了楚国公主,有这样一层身份,姬武曌同样不敢轻易的动杨景。而且眼下姬武曌对杨景算是很“宠信”的,自从杨景成为了关外侯,所有的请求,几乎都被姬武曌准许了。
姬武曌更是多次在朝堂上,当着百官的面,夸奖杨景的才能。
这也让很多人都觉的,杨景是姬武曌的第一宠臣。
可实际上,姬武曌之所以同意杨景的所有请求,是因为杨景的那些请求都有助于姬武曌的统治。
而杨景做的那些事情,也并不是为了姬武曌,只是按照杨景的计划,一步步往前走而已。
只能说,杨景的计划恰好跟姬武曌的利益,在同一条路上、同一个方向……
所以外人才会觉的,杨景十分忠于姬武曌,而姬武曌也十分宠信杨景。
可实际情况是杨景根本不在乎周国谁当皇帝,对姬武曌也没啥好感,姬武曌同样是时时刻刻想着怎么抓住杨景的把柄,如何找到合适的理由干翻杨景。
随着过年临近,杨景颁布的政令传递出去,七百里外城是一片喜气洋洋。
这让许一部分生活在内城的周国人都觉的不可思议,按理说,七百里外城遭到燕国铁骑践踏过后,流民数百万,大部分城池都残破了,良田都被洗劫一空。
这种情况下,七百里外城能够少一些民变,都要说是上天庇佑了。
可七百里外城的百姓,如今却是安居乐业,甚至堪比周国巅峰的盛世时期,这让很多人都觉的不可思议。
也让人更加肯定了杨景的治理能力。
觉的杨景真就是天赐之臣,不仅懂军事、还善政事,甚至比起蔡嵩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关键的是,蔡嵩虽然是一个能臣,但因为当初被姬武曌、姬云乾专门抹黑的缘故。
导致周国百姓都觉的蔡嵩是一个奸相。
而杨景就不一样,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老百姓,这是老百姓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所以,任何污蔑杨景的谣言根本就没法在民间传开。
要是有人在七百里外城传谣言说杨景是个奸臣,都不需要官府的人出面,老百姓都可能直接将说谣言的人揍的找不到北。
这就是杨景跟蔡嵩的不一样,所以就连姬武曌都对杨景无可奈何。
主要也是姬武曌暂时没精力去针对杨景,眼下姬武曌要面对姬云乾的反扑,而她囚禁了明王,也是跟明州结下了仇怨。
好在当时姬武曌接到杨景的奏折后,第一时间去核实了情况,发现了明王的阴谋,并顺势给了明州军一个埋伏,重创了明州军,以至于明州军暂时没有恢复元气,无法再跟朝廷发生冲突。
眼下的情况就是,周国各地都事态紧急,唯独七百里外城喜气洋洋,老百姓都在为过大年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