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寒症重症
李渊摆手,阻止李元霸说下去,剖析道:“让军器监的技艺更加精湛适用。
那是应该地。
第二点能说得具体些么?”
唐朝没有,而李元霸又熟知的科技实在是太多了,随便说几点都足以引起李渊的兴趣,李元霸略一整理思路,道:“陛下,臣是想在大唐把化工推广开来。
有了化工,大唐就会更加强大,火炮的威力就会更大。”
李渊微微点头。
意示赞许。
李元霸接着道:“第二样就是臣想在大唐做医药,只要有了好的药物,老百姓就会少受很多苦处。”
“真能做出良药?”
李渊很是吃惊的问道。
古代的怪病很多,良医束手的事情时有发生。
若真能做出新药,那是功德无量,影响极为深远地事情,李渊目光深远之人,自然是一眼就能看出其重要性。
在古人眼里。
治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称为良医。
如此之低的治愈率,要是在现代,肯定是给人骂得狗血淋头,牢底都会坐穿。
造成这种情况一是医学不发达,对病理的研究几乎没有。
二是,药物奇缺,尤其是对症之药更是难找。
即使有。
那些良医也是做为“秘方”高搁之,不会轻易示人。
李元霸真要做出好的药物。
那影响不是笔墨说得清地,用光所有的赞誉之词都不为过。
李元霸信心十足的道:“陛下请放心。
臣敢保证,一定能做出来。
最不济。
治寒热重症的药物不会有任何问题!”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让人不敢升起任何怀疑的念头。
李渊地眼睛瞪得老大,李元霸自从认识李渊以来,就没见他如此吃惊过。
愣怔了老一阵,李渊这才结结巴巴的道:“真能造出治寒热重症的药物?”
寒热重症是什么病?
虐疾是也!俗称打摆子。
这是流传了数千年的传染病,大爆发时,死人无数,给虐疾夺去性命的人数以千万计,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头疼的传染病之一,无数的良医为之束手。
在古人眼里,得了寒热重症那是不治之症,非死不可。
李元霸声称可以做出医治虐疾地药物,尽管李渊心理素质极佳,仍是吃惊不已。
这事,李元霸敢打保票,只是重重的点了一下头,什么话也没有说。
早期治虐疾地药物是用金鸡纳霜,后来发现金鸡纳霜不能医治恶性虐疾。
恶性虐疾的医治,那是因为中国人地努力,发现青蒿素能治恶性虐疾,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首创,李元霸能不知道这事么?
只要有了乙醚,要提炼出青蒿素就不难了。
乙醚,李元霸现在就能做,不过,因为没有设备地原因,只能手工少量做,于唐朝没有多大的助益。
现在,李元霸改变了想法,他现在掌握了军器监,军器监就可以按照他地想法来运作,就可以造出大量的化工设备,到那时,乙醚能少么?
有了乙醚,李元霸再来提炼青蒿素,就不是问题了。
中国之所以能在治疗恶性虐疾方面走在世界前面,那是因为越战关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打越南,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不仅给了武器粮食,还派了二十万军队换上越南军队的服装和美国打。
越南是热带丛林,气候炎热,很多人得了恶性虐疾,金鸡纳霜治不了,中国只能重新研究新的药物。
一连几年都没有进展,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研究人员从苦蒿里发现了青蒿素,经过试验之后,发现对恶性虐疾特别有效。
唐朝少苦蒿么?
不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差的就是提炼出来的手段。
只要有了军器监帮忙,李元霸绝对能够提炼出青蒿素。
有了青蒿素,虐疾还是不治之症么?
得到李元霸的再次肯定,李渊的兴致陡增,大是兴奋:“李元霸,你为朝廷做了这么多事,最让我开心的就是这件事。
你一定要把治寒热重症的药物做出来!有了这药,寒热重症就不会夺去无数人的性命,这是传之千秋万代的大事!一定,一定要做好!”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可是很少见到,李元霸大受鼓舞:“请陛下心,臣一定做好!”
李渊右手在桌子上不住拍动:“你需要什么原料,尽管说,我一定帮你办好。
对了,你要做药物,需要帮手,我派几个太医给你。
要他们襄助你。”
用化学方法做出来地药物与太医们熟知的药材治病全然不同,要是他们搅进来,李元霸别想做这事了,笑道:“陛下好意。
臣心领了。
这事,有司马道长帮忙,应该是够了。”
“谁?
司马道长?”
李渊又一次吃惊了。
李元霸点头肯定:“是呀,陛下!道长已经答应臣,到军器监做事。
打理做药物这事。”
“站起来!”
李渊没来由的喝一声。
李元霸给他弄得迷糊了,愕然问道:“陛下,你这是做什么?”
李渊并不回答,围着李元霸转了几圈,很是想不明白:“你这人是怎么了?
居然连司马道长都答应跟着你一起去军器监做事。
你可知道?
用高位,用殊礼留他,他都不应。
你说,你给了道长什么好处?”
司马承祯望重天下。
想延揽的人何其多矣,上至皇帝。
下至王侯,多不胜数。
他没有同意,却给李元霸弄到军器监去了。
谁会不惊奇?
李元霸明白过来,笑着解释道:“陛下,这也没什么好怀疑的。
臣说了,要是道长答应做这件事,臣就教他更多的化工知识,他的炼丹术就会大放异彩,道长就同意了。”
“道长一生恬淡无为,就好炼丹,你倒是会做人,投其所好!”
李渊忍不住笑了。
李元霸一本正经的道:“陛下,炼丹术做好了,会造福无数人,会做出不计其数地良药。”
医者仁心,李元霸利用司马承祯的好心眼,
估计设了个假设,用道德制高点来逼迫司马承祯,如果他不答应,那么他就是置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