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科学小组开办伊始,李群就想办一个类似后世的学术期刊。一个是有利于科学思想的传播,第二个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周围的世界思索,发出提问,甚至解决问题。后世科学的大厦是一个体系,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建成的,需要一代接着一代的努力。到21世纪已经高耸入云了,但谁也不知道它将来究竟有多高。
但是这办期刊的成本很高,这年代虽然已经有人提出活字印刷的想法,还是没有将这个想法普及开来。这就让李群祭出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开挂神器。即使到了21世纪,印刷术依然有很多流程都还是一千年前那个样子,我们很多时候低估这项技术的价值。他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鸡肋。也许他不如火箭飞机那么耀眼,但是没有印刷术,火箭和飞机的到来怕是要迟上许多。不愧马子曾言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就为了办这个期刊,李群就向张弘毅提了一下活字印刷。张弘毅命人摸索了几天,终于确定了这样印刷的效率要高很多,并且设计出一套工序。于是按照李群的构想,需要设计几套字体不一的铜活字。这不,这几天他们刚完成了几千常用字。于是李群就等不及要开始创刊了。
李群这几天就和组里的人提了一下,鼓励大家投稿。由于这个年代懂这个的不多,审稿的工作现在只能自己做了,等以后懂的人多了,就可以培养其他人审稿了。
而创刊号上写些什么?李群思考了几天。终于确定从科学的几门学科一起出发。先是从物理出发,写了自己的那个三棱镜实验,实验比较简单,大家读完就可以自己做实验验证一下,从这个实验出发引申出对光学一些基本理论的阐述。
化学则从燃烧开始研究。因为整个化学的起源就是从研究燃素开始的,我们一上初中的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是研究燃烧。每个人心中都有那挥之不去的澄清石灰水,想必大家都在曾记得那一句万能的答案: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对的,这个燃烧的实验也是十分的易操作,从这里入手是比较吸引人的一个地方。
而生物学因为没有显微镜根本无法验证细胞学说,李群也就写上了以前提过的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也是极其容易理解,验证的话农学馆现在正在试验当中,能赶上入冬之前完成这个实验。而后提出了生物体内有一种特别物种专门记录人的遗传信息。
对于地理李群实在知之甚少,提出了四季和昼夜的假说。文章先指出月球和太阳是球体,而月球上有环形的山脉是可以观察的到的。那为什么月亮下部分的山没有掉落,说明有种引力吸附着月球上的山脉。而后引申到我们所在的地球也是球体,然后由此引出昼夜和四季的理论。这个问题得造出天文望眼镜和用牛顿的天体力学才能彻底解决。
在社会科学上,李群就用了自己曾经写过的《人口论》,提出了用数学研究历史的方法。最后,在数学上李群就自己写了一篇关于数的论文,和选了几篇自己学生做的不错的几篇论文登上了期刊。
这样凑了十几篇论文,李群终于完成了创刊号的编纂。李群非常激动,世上怕是没有哪本科学杂志能够做到一创刊就能从六个领域分别提出开创性的理论了。如果自己成功把世人引向对自然的研究,那么这本杂志的价值不能估量。
兴奋地李群赶紧排版,因为有图要印也就多费了一些日子,终于这本含金量十足的《格物》就印了出来。李群一高兴自己掏腰包,其实是让张弘毅先垫着,就让他们先印了两千本,几百本在上京,其他的带到外地书局,随商队发往各地。后来这本创刊号因为传下去的非常稀少,所以价值极高。几百年后这本杂志被抄到了天价,世上只存留了八本,其中两本保存完好的期刊,被尊为国宝。
虽然很多理论都有些耳闻,但是这本杂志还是在清泉学院轰动了。历史上对自然解释的人甚多,但从来没有一套成体系的方法。
这本创刊号不仅提出了理论,写了实验的验证,还提供了对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正如序上所说的那样,用了这种方法研究自然,一世未能解决的问题,两世三世终有解决之道。
即使今天错了,没有关系,后人会提出正确的理论解决。这样当我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总有一天会看清楚世界的本源。作为一个坚定的可知论者,虽然经历了穿越的离奇事情,仍然不能动摇李群这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历史应该记住这个日子,建平六年八月初四,《格物》刊行天下。一千多年以前,天生孔仲尼,点亮人们心中的黑暗。让这个古老的国家,成为世上罕见的世俗国家。
当西方的君权和神权争斗的时候,我们早早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世俗国家。领先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而这个国家太古老,太封闭了。
经济学上有个路径依赖的学说,就是说如今铁轨的宽度是由两千多年以前罗马人的战车的宽度决定了,而战车的宽度则是由两个马屁股决定的。两千年始终没有改变,就连需要用铁轨运输的火箭发射器,也是只能是两个马屁股的宽度。
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如果没有外族入侵怕是也要这样固执的走下去。而一千年后的今天,李群在自然的世界中点亮一盏灯,给后人指引方向,让这个古老的民族不受欺侮的走下去。
李群深知此道艰难,不知能否顺利的走下去,更不知道自己会把这个古老的王朝引向何处?但孔子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千年以前孔子处处碰壁,如丧家之犬,也不忘坚持自己的学说,而他又怎么知道他自己竟影响了国家上千年,而今还在一直的延续下去。
只要世上还有一个人愿意听自己讲述着万物之理,这数学之道,李群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况且现如今自己又有那么多人跟随。李群不禁感慨:就算再难改的道路,自己也要拼命的改变,也许这就是自己来这个世界的使命啊。
科学的魅力在哪个年代,在哪个地方都是巨大。古中国也是不乏探索天之道的仁人志士。而即使近代,外人逼着我们改变,我们也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任何人也不能低估这个民族的学习能力,很多事情只是没个人设计个总的纲领罢了,一旦有了这个纲领,我们一样可以从无到有搞出原子弹来。
而就在刊行的几天,这格物一道已经在很多人心中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