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夷模的决死冲击也不能完全没有战果,他烧掉了黄巾军一半还多的霹雳车,另外一小半由于黄巾军辅兵和俘虏的救火,而被保住了,不过也有一些被损坏了,需要修缮,这让丸都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当黄巾军霹雳车的发射停止之后,伯固重新上了城头,他一上城头,便看到城下黄巾军一员将领单枪匹马站在城下,他的银枪枪头上挑着一颗首级,虽然离得很远,可是伯固也能看出,那是自己的爱子伊夷模的头颅。
伯固一口老血喷了出来,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又如何能够受得了这样的刺激?
伯固的主簿然人扑了上来,将伯固摇摇欲坠的身体抱在了自己的怀里,哭喊着:“大王,不能这样下去了啊!”
伯固勉强按捺住了想要吐血的感觉,他对然人道:“那依你之见,该怎么办啊?”
然人道:“敌军势大,大王,不如咱们降了吧?”
伯固的眼睛瞪了起来,他盯着然人,看来是不能接受他的建议。
不过然人也不惧,因为伯固投降不是一回两回了,每次和汉人打不过的时候他就投降归附,现在被打得这么惨,投降也没有什么心理压力,虽然伯固死了个儿子,可是他的儿子有好几个,这也算不了什么。
然人道:“趁现在汉人不攻了才正好投降,若是汉人将城墙攻破了,那个时候投降都来不及了。”
伯固突然从身边侍卫的腰间抽出了钢刀,一刀便将然人的头颅斩了下来,旁边的人都吓傻了,伯固似乎恢复了年轻时候的雄风,他慨然道:“我已决意死守,还有谁来劝我投降的,有如然人!”
然人是伯固最亲信的臣子之一,连他都被伯固斩了,谁还敢劝伯固投降?
于是,伯固马上安排手下的臣子紧急动员城中百姓,将城中的男丁每人发了一把武器,便让他们上城防守。
伯固以往几次主动归附大汉,都是因为他知道大汉是要面子的,只要你归附他就行,并不深究你的其它行为,可是这一次黄巾却并不在乎面子,而是要将高句丽灭国,伯固当然不能再投降了。
高句丽立国已经将近两百年,而伯固已经是第七代高句丽王,对于他来说,高句丽是祖宗创立的基业,眼看就要灭亡在他手里,他又如何肯投降?哪怕殉国而死,死后也好去见祖宗啊!
城下,赵云看到城中的百姓哭爹喊娘的被驱赶上城头,修缮城墙上被砸塌的部分,他就知道,伯固这是准备死守了。
不过他也不急,而是让周伦修理损坏的霹雳车,然后继续打造霹雳车,反正这周围草木繁盛,不愁原材料,要不了几天,他们又有足够的霹雳车可用了,而伯固还有足够的骑兵出城毁车吗?
这几天,赵云也没闲着,他让手下的骑兵轮流盯着城中的守军,轮空的便到周围截杀那些来勤王的援军,也是斩获颇丰。
几天之后,周伦又打造了上百架霹雳车,他将所有的霹雳车都推到了城下,开始发射石弹,今天他们决意要将丸都城打下来。
石弹铺天盖地的砸向了丸都城头,丸都城上那些助守的百姓看着天上飞来的石弹,一个个吓傻了,都不知道躲,不过他们就算是躲也没地方躲,第一轮石弹飞来,他们就被砸死了不少,城头上一片惨叫声。
等第二轮石弹飞过来,有人干脆从城头上跳进了城里,哪怕是跌断了腿,也比被石弹砸成肉酱要好得多。
就这样,石弹一轮一轮的飞过来,黄巾军根本就不派人攻城,只是用石弹攻击,伯固想要多拖几个人下水都没有办法,他的守军胡乱放箭也没用,根本就射不到操作霹雳车的辅兵,霹雳车就是这个时代射程最远的兵器之一了。
伯固站在城中垒起的一座高台上,面色铁青的看着他的城头上血流成河,已经成了一片人间地狱,却束手无策,他明白,他完了,高句丽国也完了,200年的祖宗基业,就要断送到他的手里了。
石弹砸了一个多时辰都还没有砸完,黄巾军的石弹似乎无穷无尽一般,这实在是让人绝望,没办法,黄巾军抓的俘虏都已经有上万人了,这么多人一起制作石弹,效率还是很高的。
其实,伯固不知道,这还是黄巾军手下留情了,要是他们用霹雳车投掷火油弹的话,那整座丸都城会被全部烧光。
因为周晔攻打高句丽的主要目的不光是灭国,还要占领他们的土地,向这里移民,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高句丽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要留下丸都这座大城。
以往大汉看不上高句丽的苦寒之地,只让他们归附就行,而后来曹操曾经攻陷过丸都城,却只是毁掉了这座城池,就撤退了,这让高句丽人几十年后又重新建起了这座城市。
周晔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了,所以他不让赵云烧掉这座城池。
看到城墙已经摇摇欲坠,而城头上一个人都没有了,伯固下令道:“杀掉城中所有的人,放火烧掉城池,就算是死了,我也不让汉人得到丸都城。”
可是没人回答他,伯固惊愕的回头一看,原来是然人的儿子乙利云带人站在了他的后面,而他的侍卫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乙利云道:“给我杀了他,他已经不配做大王了,他没有权力拉着全城的人给他陪葬!”
乙利云的手下如狼似虎的冲了上来,伯固想要拔刀抵抗,可是他一个老人,又如何敌得过这些壮汉,很快他便被乱刀分尸了。
没多久,乙利云便开城投降了,而伯固的儿孙姬妾也全部被他捆了起来,作为献给黄巾军的礼物。
至此,立国一百九十八年的高句丽灭亡。
初平元年七月,云与周伦灭高句丽,高句丽王伯固为主簿然人之子乙利云所弑,丸都城中八万人皆降。--陈寿.《楚书.赵云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