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昭等人正打算启程离开江陵府之时,皇帝命驿兵一路护送南下传召的诏书也到了江陵,赵德昭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他适才打算归京的,没曾想赵匡胤让他率领使臣出使(南)唐,以皇帝的名义慰问唐主李煜,这一下子他便要与使团一起折返东下去金陵城了。
如今的湖面只需要一个微微小的石头投掷下去,便能激起一滩波涛,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而在历史上赵德昭并未记得有这次出行,或许是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不过赵德昭也并无畏惧退缩。常言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谁可忽视一个细微变化,谁又能断定历史的走势不会改变呢?只要自己把握长局,一切就那么容易多了。
既然要出使(南)唐,赵德昭这次倒是可以见见江南的一些情况,探查一下金陵的虚实,同时他在金陵城中也可一见李煜、樊若水以及林仁肇等人。
……八月二十一日一早,赵德昭、董仲彦一行人收拾好行装打算今日离开江陵府,乘坐大舟沿着大江而下。
到了江陵府江岸码头,薄薄的浓雾笼罩着江面,整个江面上已经看不清方向了,随着太阳的升起浓雾又渐渐散去。过了一阵子,等浓雾已经散去,整条江面上已经看得清楚了。
水波湍急,怕打着江岸与船只,激起一层层白色的浪花,而大船也随之一点点地摆动着。
而在江陵东侧往东便是云梦泽,唐宋时云梦泽已经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目前为止已经很少见到那种“气蒸云梦泽”壮阔的情形了。
赵德昭等人登上大船,船夫们正将一片片风帆顺着桅杆拉起,大风已经把风帆鼓起。随着船工的号角声,此时大船开动,赵德昭见岸上的官员依旧站在那儿,远处的江陵府城池也一点点地缩小中,而船只则顺风顺水地沿着江水往下游奔去。
一日半后,船只已经到了鄂州【治江夏,湖北武昌】。过了鄂州,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南)唐的领地了,却只是离江宁府金陵城还有段距离,颇为遥远。
大船顺江而下,速度极快,又一日后到了湖口,也就是后世的九江附近,而如今九江被称作江州,也是唐国水师驻扎的主要地方,唐升元三年(939年)在江州这儿设置了奉化军。
水波涛涛,浩浩汤汤,两岸的风光快速地从赵德昭的眼中掠过,而在远处此处湖口附近倒是驻扎着大量的(南)唐水军。
在战略上而言,湖口乃是金陵城上游的一道水上屏障,也是扼守西边防线的一道关口,容不得失去。唐国水军唯有驻扎此处,方能扼守北方水军的南下,才能确保金陵城安然无恙。
昔年三国时期三国争霸,江东吴国孙权建都城于建业城【金陵】,大都督周瑜则常驻守柴桑【湖口】,把守着此处护卫者金陵的安全。将来若是大宋征伐(南)唐,湖口水师势必成为大宋水师的强敌。
当赵德昭这艘从江陵府而来的宋国船只驶过来的时候,(南)唐水军的营寨没看到,但是战船却出现了,(南)唐那边也已经派了战船过来监视,他们这是例行巡江。
而此时驻扎在湖口的唐国水师将领乃是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军,此时朱令赟船只已经从远处赶来,见到对方船头竖立着一杆“宋”字大旗,便迅速将船头迎上了宋国使臣的大船。
赵德昭眼见两船快要撞上了,便立即命人在船头叫喊:“我乃宋国使臣,此番东行乃是表我大宋皇帝天威,探视江南等地,并无要擅闯。”
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立即道:“末将乃是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对方是宋使哪一位,请自报尊号!”
“此乃我大宋魏王船只!”
自江淮一战后,周、唐二国便以大江为界限,以北属于周国,以南则是属于唐国。如今到了宋国已然如此,只不过赵德昭坐船东行之时,一路上都是沿着北岸行驶,倒是也没有侵入对方的地盘,而唐国前来的船只也只是远远地监视,如今过来也不是例行公事。
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对于赵德昭而言,这个名字非常熟识,朱令赟椎额鹰目,矫捷善射,军中号称“朱深眼”,而且朱令赟最后在宋军攻打金陵城的时候战死,因此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赵德昭倒也没有放在心头。
朱令赟不过是例行公事,接着赵德昭船只便继续行驶在江水之中……此刻江面上吹来了大风,大风大浪地,江水飞湍浪急,船只稍显得摇摆,等过了湖口之后,江水方才平稳,江面上一片开阔水平,江北、江南两岸的风光一下子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逾几日,船只已经顺利到了安庆、池州、芜湖,到了当涂附近,不久之后这一日正好是当午之时,赵德昭特意站在船头,注视着江边的一座小石山默默出神。
远处的小石山就是翠螺山,它高三十丈许,探入西侧的大江,月牙形的锁溪河包围了山的东面。
据船工王寺所言:此乃采石矶。
采石矶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另两个是南京的燕子矶和岳阳的城陵矶),而在此处江水平缓,渡江确实有便利之处,也是日后宋军在此地搭建浮桥、南攻金陵之所。
而所献浮桥之人正是樊若水,此刻正在金陵城内一别院内养伤,此时他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不过赵德昭认为樊若水也是一代能人。
而宋军南下攻唐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隋灭陈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宋军在长江下游成功地架通浮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使大军克服天险,分兵击破(南)唐守军,攻占江宁,迫降(南)唐。
过了采石矶后,江水平稳,东边的金陵城也已经遥遥在望,而日子也恰好是八月二十七日,而在采石矶停靠后,先头岸上的驿站的驿兵以及驿户已经带领宋国使臣的旨意前去金陵通知唐主李煜。
……
而在皇宫后院中瑶光殿内,自从周后娥皇死后,李煜的心中一直闷闷不乐,他一直都去娥皇的宫殿中饮酒,而此时他也想起往事,每次只要一想起嘉敏,他的心中便觉得有点愧对娥皇。
李煜坐在榻上,朦胧间觉得眼前瑶光殿中坐着一位少妇,一袭粉色纱衣,头戴珠宝玉蝴蝶珠钗,面色白净丰腴、雍容而不失几分灵动……少妇如葱般的芊芊玉指在一把焦尾琴琴弦上不断拨动,乐声灵动飘逸……只是这一切都随着少妇的逝去而不复存在了。
“娥皇——”李煜痛苦地叫着,只是面前的一切都为一个幻影,不复存在了。
此刻瑶光殿外,一名宫女站在殿外许久,不知如何进殿禀告,身怕打搅了国主。
李煜此刻怅然若失,斯人已逝,他便从榻上起身,推门而出,却见一名宫娥慌慌张张之样。
而那名宫女则道:“陛下,采石驿的驿兵已经到了宫中传奏,宋国使臣车马已到采石矶附近。”
……
采石矶沿岸的将士已经将宋使访问的消息快马传回江宁府金陵城中,此刻在唐国的皇宫宫殿中,已经汇聚了许多朝臣,如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门下侍郎兼光政院辅政陈乔、中书舍人潘佑、知制诰张洎、中书侍郎韩熙载、翰林院学士徐铉、门下郎中萧俨、给事中龚慎仪以及将军皇甫继勋、郑王李从善等文、武官吏以及亲王。
李煜穿着一身月白色圆领素云纹龙袍,头戴幞头帽子,此刻已经端坐在龙位上,不怒自威,对着一大帮子臣子武将,他在听着话。
韩熙载心中有丝窃喜,他郎声道:“陛下,如今宋国派来的使臣乃是宋皇嫡子魏王赵德昭,想必也是宋皇此番重视,特意访问我唐国的。”
魏王与龚慎仪有救命之恩,若不是此番宋使出使(南)汉,恐怕自己也得给刘鋹不知关押到甚么时候,而且此番魏王来访,他也想借此机会报答魏王殿下,因此龚慎仪则欠身道:“陛下,此番宋使出使,想必也是为了汉国之事所来,当初若不是宋使,臣恐怕还得待在那昏暗之地不知多久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赵匡胤派出一个十七岁的小子出使唐国,不知道是何意图,而且据唐国的密探所奏,这魏王赵德昭可不是甚么好惹之辈,单单看他这些年的手段,足见此人不简单。
“十七岁?赵匡胤派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出使,分明是不将我唐国放在眼中。”皇甫继勋自然是不把宋国的魏王放在心上,而且皇甫继勋与赵匡胤有杀父之仇,当年在清流关一战中,赵匡胤据说朝着他的父亲皇甫晖的脖颈后头砍去,乃后造成皇甫晖死于周军军营中。
如今赵匡胤登基为帝,虽说他是一国之君,可是皇甫继勋同样要报此仇,如今赵匡胤的儿子出使唐国,他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好机会的。
李煜斜靠在龙椅上,听见皇甫继勋这么说,他自然知道这么一段往事的,只是对方毕竟也是一个皇子王爷的,自然是不好得罪。
而其他如韩熙载、徐铉以及龚慎仪等几个臣子听了便不约而同地带着鄙视的目光看着皇甫继勋,魏王是怎样一个人他们心中有数,而皇甫继勋是怎么样一个人他们自然是嗤之以鼻。如今宋国派出魏王前来,想必将来魏王就是宋国的皇帝,这样的规格自然是非常荣重的。
陈乔欠身道:“陛下,皇甫将军你的这番话此言差矣,皇甫将军的私仇是小,而陛下的大业为重,怎可因小失大。”
潘佑、张洎等人也是赞同此理,皇甫继勋站在一旁,气鼓鼓地瞪着这几位文臣,眼神已经朝着龙座上的李煜看去。
李煜身为一国之君,自然是不得随意任性妄为,而且唐国已经奉宋国为上国,宋使也就是上国天使,他即刻下令请诸仪仗队出金陵城门口迎接,着礼部、鸿胪寺等一应礼仪官吏出城迎接,又令礼宾院洒水扫尘,打扫屋舍,换上新衾被服等……
Ps.
①宋朝称呼里没有“您”,只有你。
②长江三大名矶:1.燕子矶;2.城陵矶;3.采石矶
③周娥皇(936年-965年),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十九岁时,入宫为妃,得到后主李煜恩宠。
④周女英(公元950年-978年)名周嘉敏,字女英,史称“小周后”;其姊周娥皇,史称“大周后”。二人是司徒周宗的女儿,出身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