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这三类是比较特殊的恒星。理论上认为它们都是恒星演化到晚期阶段的星球,是恒星的残骸。恒星通过核反应使质量转变成能量,核物质消耗完后,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剩余物质最后收缩成为了这些星球。剩余物质质量小于太阳的1.2倍则形成白矮星,小于太阳的3.2倍将形成中子星,大于中子星质量上限时形成黑洞。
1、白矮星。
这是1920年段末发现的星,至今已经发现1000颗以上的白矮星。白矮星被认为是恒星天体,有恒星的质量和行星的体积,体积小而密度极高。其特点是表面温度高(5千~5万K),光度小,处于赫罗图的左下方,密度很大,约为105~108g/cm3(中心达到106~1011g/cm3),半径近地球,质量近太阳,目视绝对星等为8~14m,有相对低的自转速度,引力红移达到100公里/秒(太阳只有0.6公里/秒)。有些白矮星可能有几百上千万度的固态星核。天狼星的伴星(天狼B星)是在1930年段最早发现的白矮星。多数白矮星的光谱型为A型,还有含氢多的DA型,含氦多的DB型,含碳多的DC型,含钙多的DF型,有很强磁场的DP型。磁白矮星的磁场强度一般是10万高斯,有些白矮星具有几百兆高斯的磁场。白矮星由简并态(退化态)电子气体组成。在高温、高压、高密条件下,原子的电子壳层不再存在,电子成为自由电子,形成简并态的电子气体,它的压强只与密度有关,与温度无关。简并电子气的压力抗衡引力收缩,使白矮星不至于引力收缩而塌缩。理论推算表明,当太阳变成一个白矮星时,它的半径只有现在的1%。白矮星是一个巨大的白炽热的热传导星球,有一个薄的绝缘壳,应该就是对流层,外面有大气层。白矮星大气有反常的元素丰度差异,只有几条特征谱线,2/3白矮星只有氢线,而研究证实白矮星是没有氢存在的。此外还有纯氦光谱、弱金属线、分子谱带存在。白矮星有周期震荡活动,震荡周期达10~35秒,这是很大的膨胀和收缩活动。还发现了许多简并矮星,这是低亮度的星。
2、中子星。
也叫做脉冲星、脉冲星的核、转动中子星,是首先由理论推算出来(1934年,韦克利预言),后来才发现证实的天体。1967年10月,英国的贝尔和休伊什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他们当时观测到脉冲信号时,曾经认为的外星人发送的信号。1968年,哈威奇等人确定为脉冲星,是快速自转的磁中子星。该脉冲星距银河系平均350秒差距,垂直于视线的水平速度为560Km/s。按辐射的形状可以分为三类脉冲星:S型(有简单的脉冲外形)、C型(有复杂的脉冲外形)和D型(有漂移的亚脉冲)。
中子星的核心主要由中子组成,形成中子简并态,平均密度约1013~1015g/cm3,半径10~15Km,质量不超过3个太阳,中心温度达60亿开,表面温度为1000万度,磁场强度高达1012高斯,外壳厚约1Km(外壳物质的原子核所含的中子数远比一般物质丰富),是流体星球,压力为1028个大气压,辐射能为太阳的1百万倍。具有超流体性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中子星减速过程的两种变动观察到,就是故障和定时噪扰,表现为自转速度的突然升高又减速和颠簸现象。中子星不同于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而成为第五态——中子态。估计银河系至少有50~100万个脉冲星,可以看见的有10万个,已经发现几百个脉冲星。利用统计学推算大约每5年产生一颗脉冲星。绝大多数脉冲星不属于双星或者聚星系统。
脉冲星一次脉冲产生的总能量约为1035尔格,脉冲周期在0.03~4.3秒之间,脉冲周期有缓慢变长的现象,大约每百年增长1%~1‰秒。有时候脉冲会突然中断几~几百个脉冲周期,然后又发射脉冲。理论证明,脉冲星的脉冲周期就是自转周期。中子星的脉冲能量不是来自热核反应,而是靠消耗它自身的自转能来维持。随着脉冲辐射损耗能量,自转周期逐渐变慢。恒星质量超过1.4倍太阳时就会发生超新星爆炸,遗留的核只有原来的10%,爆炸使残余的核物质里的电子压入质子里,形成高压状态的中子星,半径约15公里,在9~14公里半径内由中子液和电子气组成核晶格。密度达到4.3×1011g左右就能够使核由内部压缩质子和电子而成中子。
3、黑洞和白洞。
黑洞的特征:
①黑洞不发光,所以看不见。
②引力特别大,只有进没有出,所以摸不着。黑洞有巨大的引力作用,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从里面出来,因为任何东西一旦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就会被吞吸掉,绝对没有逃脱的可能,是一个有进没有出的无底洞,是一个很神秘的洞性物质。黑洞像一个魔力真空吸尘机,能够吸进任何东西,没有光、电磁辐射、质量能够逃出来。黑洞使引力场高度弯曲,使它产生的光也被缠绕住,没有能力逃出。黑洞通过引力来影响正常伴星,可以从靠近的恒星拉进物质,当物质进入黑洞时,会发出引力辐射和电磁辐射,是一个引力辐射源、射线源。
③有一个视界边界,外面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里面的任何物质都不可以出去。宾罗斯指出:一个粒子走到极靠近黑洞的能层时,能够从黑洞吸取能量。黑洞视觉表面使进入里面的粒子带着负能量进入黑洞,因此粒子的质量会减少。
④内部的辐射虽然发射不出去,但是黑洞有质量、电荷、角动量、电磁作用、引力作用可以观测。
⑤可以存在于恒星里(埋在正常恒星里),可以通过弥散物质的云。
⑥黑洞是一特征的四维动力学实体,是不转动的球体,但是表面转速却等于光速。而且黑洞的表面是一个水平面。
⑦黑洞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交换。有时间和距离交换性质的唯象特征,就是物质从中心到边缘的距离总是减小的,这是半径无限收缩的结果(直径为几公里)。这是时间和空间的不寻常的交换方式:时间增加的方向却是坐标减少的方向,物质不能够在里面停留(因为时间在运动着)。
⑧有负的比热和负能量,与一般物质相反,能量越小温度越高。黑洞可以从一个比它冷的冷源吸取辐射热。
黑洞是1939年奥本海马和薛得根据相对论预言的最特殊天体,但是至今未观测发现,也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其存在,虽然有很多间接的观测事实表明可能存在着黑洞。奥本海马和薛得声称他们在1973年发现了黑洞。广义相对论预言:当星球高度收缩时(密度极高时),引力场就会高度弯曲,使光也逃脱不出去,极大的引力还把附近的物体吸进去,可以捕捉宇宙里的x射线和一切光线,这就是黑洞。黑洞物质密度在1013kg/cm3以上,可达1019kg/cm3(核子密度为10g/cm3,电子密度为1018kg/cm3)。黑洞直径为15公里以上。1960年段,根据许多观察资料推测宇宙里可能有大量的黑洞,天鹅座X—1可能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段,美国天文学家在利克天文台观察确定了它就是一个黑洞。
人们发现的黑洞存在的许多间接证据,靠的就是天体产生的吞吸现象。黑洞现象可以作为检验黑洞的方法:转动的黑洞能层产生喷注和其他放射性,黑洞形成时有脉冲和引力辐射波射出。一些密近双星的光谱里有一套谱线,叫做单线双星,发出强x射线辐射的单线双星中有一个可能就是黑洞,光谱未出现的子星可能就是黑洞。光谱型是Bo的子星发出的紫外光子遇到伴星黑洞所产生的高能电子时,电子会把能量转移给紫外光子,使紫外光子转化为能量更高的x射线光子。根据2004年2月的报道,美国和欧洲科学家观测到黑洞吞吃恒星的过程,是在7亿光年远的星系中发现的,同时探测到了强大的X射线爆发。他们发现了在一个星系中央地带有黑洞吞吸恒星的过程:该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1亿倍,该恒星的质量与太阳相当。黑洞把这个恒星撕裂破碎了,但是黑洞只是吃掉了该恒星的1%,把其余的抛向太空,该恒星就这样被毁灭了。该恒星在被毁灭之前,气体被加热到数百万度,导致了X射线爆发。1974年豪肯宣布发现了黑洞的热辐射,并且提出黑洞在宇宙早期已经大量形成。1974年,英国的霍金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研究黑洞时发现,黑洞以稳定的速度发射粒子,具有热辐射的性质,随着辐射加快,黑洞将蒸发掉或者爆炸瓦解。
黑洞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黑洞是恒星演化的结果,本身也在进一步演化。理论认为,中子星瓦解就会变成黑洞。恒星核心耗尽核能,从直径几千公里变成几%公里,形成引力收缩,在1/10秒内突然收缩,大大地增强了引力场强度,形成黑洞。巴丁指出:恒星的核有极大的角动量,当恒星收缩成为黑洞时,黑洞将以极大速率转动,让黑洞表面速度等于光速。黑洞最后要蒸发消失:零质量粒子消灭形成白洞,白洞会在以后的爆炸中把这些零质量粒子发射出去。白洞最后蒸发。黑洞和白洞对外部观察来说是相等的,是不能辨别的。白洞是星云塌缩的时间反演,是由时空对称所推测的产物。白洞平时不发射东西,突然有一天发射尘埃云。
炁学指谜:从上面的黑洞理论可以看出其有很多的矛盾之处,是为了解释黑洞现象进行的推测。黑洞是一个实体星球,但是又像一个洞,任何物质都能够被吸引进入里面;它里面不动,表面却以光速转动;它是一个星球,表面却是平面的……。这些种种前后矛盾的理论是什么怪理论?其实黑洞就是炁子球,就是星核,黑洞物质就是炁子。在四炁物质里只有炁子有黑洞的基本特征。炁流和炁粒进入炁子内就会被化成炁子而被消灭了,所以有进无出。黑洞无处不在,在一切星球里都有炁子球存在,都是黑洞。广义上说,炁子就是黑洞物质,炁子空间就是黑洞。炁子有原子炁子、分子炁子、物体炁子等,这些都是黑洞。正是有了黑洞的存在,才使得炁流和炁粒能够被消灭和转化,实现宇宙物质的循环。例如原子炁子能够把光炁流变成炁体、炁粒或者其他炁流,分子炁子和物体炁子能够把热炁流变成其他炁流,天体炁子能够把炁海里的炁体变成炁粒和炁流,也能够把各种炁流变成炁体、炁粒或者其他炁流,生物炁子能够把生物能炁流变成炁体(经络物质)或者细胞炁粒。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星核外露的恒星,没有星幔、星壳和星气,只有星炁。它们就像已经完全电离的原子,只剩下原子核。它们是天然存在的,不是由一般恒星转化而来的,也不会转变成为其他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