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法术—考召与驱邪
道教常将疾病、灾祸的根源看成是邪鬼、妖怪作祟,因而便设计出不少对付这类邪鬼、妖怪的法术。汉末早期道教即有召劾鬼神之法。召是召致、役使它们去完成各种指令。劾,是审决讼案、揭发罪状,指对鬼神的审讯、处分,将那些干了坏事的鬼神「或杀或遣」(《神仙传.葛玄》)。这类法术中比较有特点的是捉妖和考召。
考召指行法「拘捕」为害鬼神精邪并加刑询拷问,逼其「招供」:《正一考召仪》说:「考召者,是考鬼召神也。」考是考校,有查验和评定其功过的意思;召是召役遣发的意思。古人凡有患病、家遭灾祸而情形不明,常归委於鬼神妖精作怪,便要请法师来禁治。而禁治的前提,是查清来历,考召就是「面对」鬼神的一种刑询法事。考召之法在早期正一派中就被视作大法,正一法箓有一种专门的《太上三五盟威考召箓》,得受此箓之後才有行法的资格。道教文献认为考召之法有很大功德,所以素被重秘。除正一之外,上清、灵宝、北极天心、神宵诸派,都行过考召之法。《道藏》中的考召科仪有多种,仅《道法会元》中以考召为正式名称的就有《酆都考召大法》、《雷府朱元帅考邪大法》等好几种。
考召中每要使用附体法:妖邪鬼神本无影踪,何能招供?因之在实际行法中,须得先使鬼神附於人体。考召中这种「鬼神附体」的方法是迷魂法,即用符、咒、罡、诀等使人进入催眠状态,暂时失去自我意识,道士认为这样的人系魂灵被迷或被摄走。此术通常在法坛中进行,各派所用符、咒、诀不一,但基本步骤相近。法师先在法坛上步罡後,画一井字,吸黑炁一口入井,想象井深万丈,黑炁蒙蒙。复噀水於井上,使有黑炁如烟。焚符後牵被附体者(常用男童)自艮方(西南方,古人视作鬼路)入,立井字上,足跟相靠拢,仰面闭目,伸两手於香烟上。法师再存想黑炁自下而上,蒙罩童子,冲入童子全身孔窍。继念《净天地咒》三遍,以水洒童子,吸北炁吹之,存想冰冻童子,满坛寒惨。这时再念《迷魂咒》,或称蒙童咒,其咒语各派不同,但大抵以催人昏眠为内容。如《蒙童咒》:「乾角威风,独角虬龙,眼入六丁,鼻入烟蒙,蒙魂神将,威震凌空,闻吾用法,早助神功,急急垂下,立便昏蒙。」(《道法会元》卷二二七)念咒时须掐诀,并想象自己将黑炁吸入水中,并向童子噀水。行若干次後,法师手掐诀指向童子顶门,存想开顶门摄三小儿出,即代表童子三魂,然後遣将将之摄入「魂袋」或琉璃瓶中,加印封存。如果儿童此时意识完全丧失,则称迷魂成功。儿童在迷魂状态下,由於自我意识被抑制,极易受法师意念暗示的摆布,法师随即念《附体咒》使鬼神「附」於儿童身上,从小孩嘴中套问鬼神「来历」,并且列数罪状使其「招供」。
待考召完成,要依鬼律行法对鬼魅处置或押赴地狱,或表示悔过後责令离开被害之家。法事结束时要使被附体儿童「醒魂」。还要将用以「立狱」的灰、竹竿、符幡抛入流水,同时焚钱、纸马,犒劳酬谢所召神将。
捉妖又称收妖、降妖是捕捉鬼物的法术,与驱鬼一起总称为收邪、驱邪:妖怪则指各种自然物化成的精魅。干宝《搜神记》假托孔子说:「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凡是魉魅、山魈、木客、妖狐、五通之类,都是人们想象中的妖怪。古人认为妖怪能迷人害人,致人疾病,带来灾难,故道教创出捉妖捕怪的科仪。简单捉妖术是以符咒镇压,谓能使之现形被拘。而复杂的收妖法便须结法坛,由法师召遣神将捉妖。符箓派道士都习此法术,而正一派道士尤擅胜场。宋以後雷法盛行,法师多召雷部神将执行捉妖。通常在病患或灾患发生以後,经法师「勘合」为妖怪作祟,则行符、咒、诀、罡,召遣神将前往收捉。
捉妖的科仪排场盛大,充满戏剧性的表演。法事的重要环节首先是要结法坛,二是要召神将。妖怪来去无踪,凡人自然斗它们不过,於是道教役使鬼神的方术便有了用武之地。法师所召的神将,大多威猛狰狞,常见的有雷部邓、辛、张、陶诸元帅,赵公明、王灵官王善、马灵官马胜,死後成神的关羽、张巡等。通常还要发檄、牒、札请当境城隍、土地、祀典正神前去助阵,有时也召龙击祟。法事中还有不少模拟与妖怪「战斗」的场景,这是捉妖科仪的特色所在。
捉妖法术的模拟对象是军事上围歼敌寇和狩猎中围捕禽兽的场面。这种模仿虽然也用一些仿造的剑、鞭、铁索等等,但主要是靠法师的符、咒、手诀、罡步体现的。捕妖的鹰、犬就是靠掐诀和存想来体现,捉妖的利器及工具也是由存想而来。例如,捉妖中常用的天罗地网就是一边念咒,一边掐《天罗地网诀》──两手交结并伸两指左右张开,并渐收拢,象徵著「张网」、「收网」捉妖的过程,同时存想妖邪被网住。
符箓法术—掐诀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字体:】【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掐诀又称握诀、捻诀、捏诀、法诀、手诀、神诀,有时称斗诀,简称为诀:它是道法的基本方法之一。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者手指间结成某个固定的姿势,起到感召鬼神、摧伏邪精的作用。它和步罡一起,是道法和行持时的基本的形体动作。
道士诵经、念咒、步罡、结坛、召将、气禁、收邪、治病、祈禳等的各个环节都要掐相应的诀。《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九:「凡行步、问病、治邪、入庙、渡江、入山、书符并须掐诀目。
掐诀是从古代的气禁之术中继承下来的。道教在发展中依据自己的神谱和法术理论,作了增益、改进,形成庞大的手诀系统。
手诀的基本成份是诀文:诀文指在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徵北斗星、十二辰文、九宫八卦、二十八宿等。如在第二、三四指的九个关节纹上,以三指(中指)中纹为九宫中文,馀八个关节纹为八卦文(依据後天八卦位从四指根部关节纹为乾文起始);二至五指上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文。每掐该文,即象徵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由於古人常用八卦、北斗、二十八宿等象徵宇宙中天象的运行、造化的奥秘、空间的位置和时间的变换,故通过诀文,在手上形成了一个浓缩的宇宙图景,如《阴符经》所说的那样,「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由诀文加上其馀指掌联结方式构成诀目,通常说的掐某诀即指某诀目。简单的诀目只掐一个诀文,复杂的诀目则要同时或依次掐多个诀文,比如飞捻北斗时,便须迅速捻过七星本文共七个点。有时尚要加上各指和指掌间的交结,甚至双手并用。
十二辰文的掐法如下:
子文,大指掐四指根部。(掌指之间的关节线上。下同。)
丑文,大指掐三指根部。
寅文,大指掐二指根部。
卯文,大指掐二指(从根部起算)一、二节之间(关节线上。下同。)。
辰文,大指掐二指二、三节之间。
巳文,大指掐二指顶部。
午文,大指掐三指顶部。
未文,大指掐四指顶部。
申文,大指掐五指顶部。
酉文,大指掐五指二、三节之间。
戌文,大指掐五指一、二节之间。
亥文,大指掐五指根部。
八卦和九宫文:
乾文,大指掐四指根。
坤文,大指掐四指二、三节之间。
坎文,大指掐三指根部。
离文,大指掐三指三、三节之间。
艮文,大指掐二指根部。
震文,大指掐二指一、二节之间。
巽文,大指掐二指二、三节之间。
兑文,大指掐四指一、二节之间。
诀目的构成主要依据於道教的神谱和要对付的对象:如前所说,所谓掐诀,是指掐某诀目。诀目是由诀文构成,简单的诀目只掐一个诀文,在这个意义上它与诀文可以通用。诀目的数量大,每一道派常绘成诀谱,在本门内授受和运用。诀目的设计,大抵一是依据著神仙谱系,一是依据所要对付的对象。
依据神仙谱系的诀目,相当典型地表现了道教的特点,表现了它的法术与散漫於民间的巫术的区别。道教的神谱极为庞大,而且不同的道派尚有某些不同。但就行法而言,经常要涉及到的有尊神、祖师和神将三大类。每一类都有相应的诀目。
与尊神相关的诀,比较常见的有玉清诀、太清诀、上清诀、北帝诀等。玉清诀,又称上帝诀、玉帝诀,诀文在中指中节。上章表、统领天仙兵马、指挥行瘟使者时掐。上清诀,诀文在中指上节,召请上清兵马时用;又一法掐中指指甲下,问病时用。太清诀,在中指下节。
与尊神相关的诀,有时不直接称尊神名讳,而用其坐骑、法器等来代表。比如炼度仪中请太乙天尊临坛,法师掐狮子诀:左右手掌交叉搭在一起,左手大指屈掌内,馀九指皆露於外。原来太乙天尊坐骑是九头狮子,这一手势九指外露即为象徵。类似的又如莲花诀、宝相莲、以及大小猪头诀等,掐之象徵斗姥降临。原来斗姥常趺坐於莲花上,又其拉辇的神兽名獬,形象是猪头上生角,故以之象徵接斗姥驾。
祖师诀中最重要的是天师诀和本师诀,代表本派祖师或者天师降临,有时法师存想自己化身为天师指挥神兵驱邪时用,掐法是左手大指掐二指第一节。
代表神将的诀目数量最多。因为道教神将的数目本来就很多,且各派法术所用的神将不尽相同。就比较重要的而言,有元帅诀,代表雷部元帅;都监诀,代表统领神兵的兵马都监;天丁诀,代表天丁力士;功曹诀,代表召唤神界管理案卷的功曹。其它还有日君诀,代表日君,月君诀代表月君,以及代表五方星斗的诀目。
至於据要对付的对象,以及相关科仪所设计的诀,就更难计其数。因为治病、驱邪、炼度、禳灾的法术门类繁多,相应的诀目也就数量庞大。这类诀目有以所要对付的邪秽立名,如虎目、鬼目;有以法师的行持为称呼,如煞鬼目、禁鬼诀、握雷局;也有以所持神器、手段为号,如三叉诀、剑诀、金桥诀等。相关的法术体系中都绘成诀谱一一载明,法师行法时必须严格依式掐之。
诀目数量繁多,这里所说的只是其主要类型。由於它们的象徵所在,因此主要是掐之表示启请或召唤神灵,或者以之表示布上神灵之气,克制作祟的鬼神。
上述符咒诀步,加上使用剑、印、灵幡、灵图、照妖镜和其它法器,构成行法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炼气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字体:】【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炼气的由来:炼气是道教徒日常修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以持久地锻炼导引和呼吸,融会天地之精气於自身,祛除疾病,长生成仙。中国古代就有炼气之说。南朝刘宋鲍照的《鲍参军集》有句称,「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炼气读仙经」。淮南王者,即西汉刘安(前179-122年)。道教养生之术继承了古代的炼气方法。唐代高道孙思邈有《存神炼气铭》称,如欲存身,先须安神。如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悔,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如安而不散,则身存永年。宋元以後,内丹之术流行。内修是道教徒的日常修持的主要内容。炼气则成为内丹术的第一阶段,即筑基的主要方法。
炼气的方法和作用:炼气的方法,在各派内丹著述中均有阐述,并各不相同。但其要则是宝气与行气。宝气者,即惜气而不乱耗气。行气者,即炼气而不停滞气。约出於唐代的《太上混元真录》称,食气固精,受明玄经,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云门,下固灵根。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久。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气行之,则为道也。道士日常修持炼气之目的,一是为求长生,二是为与神明交会。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称,「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先求岩谷名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励香火,止佩一法一箓一职。苟能晨夕炼神养气,修持不怠,与神明交格,言行无慊,何患法之不灵,将之不佑」。
尸解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字体:】【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等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①《无上秘要》卷八十七云:“夫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练蜕也,躯质之遁变也。”②故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后飞升成于真仙。”③但《洞真藏景灵形神经》又云:“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已死,乃从旁出者;有死毕未殓而失骸者;有人形犹存而无复骨者;有衣在形去者;有发既脱而失形者。”④可知失去骸骨或仅留骨或衣者,皆称尸解。
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仙苑编珠》卷下载:“倩平者,沛人也。汉高卫卒也。得道,至光武时,不老,后托形尸,假百余年却还乡里。”⑤《抱朴子内篇?论仙》引《汉禁中起居注》称:李少君病死,“久之,(汉武)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葛洪曰:“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又称费长房、李意期“皆尸解者也”。⑥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尸解之说。《无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录形神经》《洞章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隐书经》《洞真八素真经》《真迹经》等,即出于南北朝,书中多论尸解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万振传》称万振“龙朔元年尸解于京师,数日启棺,惟有一剑一杖而已。”⑦道教发展出许多所谓“尸解之方”。
《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一守尸》称:“夫解化之道,其有万途。……或坐死空谷,或立化幽岩,或髻发但存,或衣结不解,乃至水火荡炼,经千载而复生,兵杖伤残,断四肢而犹活。”⑧同卷《太极真人遗带散》称:“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⑨据《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载,即有尸解法十种以上,较著者有:
(一)火解。《无上秘要?尸解品》云:“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也称:“以录形灵丸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
(二)水解。《道迹灵仙记》说:“段季正,隐士也,晚从司马季主学道,渡秦川溺水而死,盖水解也。”又称:“王进贤者,琅琊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黄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时遇嵩山女仙韩西华出游,……救而度之,外示沉没,内实密济矣。”
(三)兵解。《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皆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谓之兵解。”
《云笈七籤》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称,陇西安阳人王嘉及二弟子为姚所杀。姚苌“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嘉日也。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引《赤书玉诀》云:“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随……当叩齿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随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焕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共卫杖左右。微祝曰:‘太阳之山,元始上精;开天张地,甘竹通灵。……’毕,引五方气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此即所谓“尸解神杖法”。
(五)剑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尸解次第事迹法度》讲“修剑尸解之道”,即“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先逆自托疾,然后当抱剑而卧。又以津和飞精作丸如大豆,于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缘,拭之于剑镮,密呼剑名字。祝曰:‘良非子干,今以曲晨飞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无泄露。……’祝毕,因闭目咽气九十息。毕,开目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于寝卧之前,于是上马,顾见所抱剑已变成我之死尸在彼中也。”
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称: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晓暮之际而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但后世道教认为,总的说来,尸解为成仙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
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禁术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字体:】【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禁术又称“禁法”。“禁”有禁止、禁锢、遏制之意。道教认为用此可遏制鬼物、毒虫猛兽和驱治疾疫。
禁术盖由早期气术、符法派生而来,始见于东汉末。《后汉书?方术传》载,徐登、赵炳善越方(即禁术),徐登以气“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以及其他禁火、禁虎诸异事。①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亦记其事,唯赵炳作赵明,谓左慈、赵明等能以气禁水、禁火、禁沸汤、吹拔入木之钉等。《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禁术专书:《入温气疫病大禁》七卷,《断虎狼禁山林记》《召百里虫蛇记》各一卷。表明魏晋时,禁术十分流行。
禁术可大别为“气禁”、“咒禁”两类。《抱朴子内篇?至理》记气禁,其文曰:“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
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气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掷人,以火烧人屋舍。或形见往来,或但闻其声音言语,而善禁者以气禁之,皆即绝,此是气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暂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气禁之,能辟方数十里上,伴侣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
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之则立愈。”②其《释滞》篇亦有类似记载,曰:“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能动起;嘘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气,亦登时差也。”③《抱朴子内篇?登涉》在记述气禁之外,还记咒禁。谓“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④涉江渡海则祝曰:“卷蓬卷蓬,河伯导前辟蛟龙,万灾消灭天清明。”⑤又谓:“若道士知一禁方,及洞百禁,常存禁及守真一者,则百毒不敢近之,不假用诸药也。”⑥《葛仙翁肘后备急方》还有治病之禁咒。如《治寒热诸药方》《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治为熊虎爪牙所毒病方》等,皆用咒语治病,其法与咒术无异。
咒术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字体:】【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咒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①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东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道法书中,又有一些咒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很多的。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多灾符咒》等。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神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以四言为最多),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吒”等。咒语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②兹举道书所载数例,以见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万神之宗。威严大道,游行太空。坐南斗内,立北斗中。紫微大帅,天皇赐功。……金阙玉房,大有神功。怒动天地,日月失光。气吞五岳,倾摧四方。顺吾咒者,速来伏降。违吾咒者,倾死灭亡。急急如律令。③《净身神咒》: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⑤道士念咒,有出声的念,有不出声的默念(称心咒、密咒)。念咒时,常配合掐诀。所谓掐诀,即将手指的指根、指节、指头、指甲背等处,分别与天干、地支、五行、七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或模仿某种形象,作出伸、屈、拉、勾、交等各种手势,即成各种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诀有七百余目”,“凡掐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⑥意谓以此手诀,上通神真,役使神将,治伏群邪。
咒语的思想基础,与符箓一样是鬼神论。但也有人认为气功师如运用这一形式与存思,行气相配合,或许有助于集中精力,诱导意念,使其容易进入气功能状态。不过,这也有待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