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罗】
修罗Sura和阿修罗Asura来自于梵文,修罗就是‘端正’,国人称其为天神,梵文‘阿’是否定冠词,阿修罗翻译过来叫‘无端正’。无端正自然长相丑陋,且凶狠而好斗,而修罗的长相倒可称作气宇轩昂。其实他们是亲戚关系,血缘离开也不算很远。在搅拌乳海(ChurningoftheOceanofMilk)的故事中,阿修罗从头到尾就被毗湿奴和修罗算计了,出力多少不说,不但长生不老药没尝到,还落得个身首异处。另外,因为阿修罗与生俱来的传奇色彩,被引用到诸多领域,在电影、动漫、小说及流行音乐中均有不俗表现。
【人物特征】
【六道之一】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龙八部众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犹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所现形象】由于阿修罗王众多,其形不一,阿修罗王的形象,也有多种说法,有的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须弥山四倍;有的千头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须弥山;有的三头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体相。这些形象都难表现,画家们往往画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双足立海上,身越须弥山。
【起源传说】
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后,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达婆女求婚,结果乾达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天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婚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将帝释天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天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
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天又爱上一位罗喉罗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罗喉罗应诺婚事。不料罗喉罗因气愤帝释天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骁勇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天又忆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退入莲藕藏躲。就在帝释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罗喉罗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释天身为佛弟子,不应犯戒偷盗。双方几经谈判最后达成数项协议,帝释天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与帝释,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天作战时,因手能执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食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而使塔不坏,而以此救塔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
【历史渊源】
【阿修罗王】佛经中的阿修罗王很多,最著名的有四大阿修罗王:一个叫婆雅稚,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一个叫罗骞驮,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一个叫毗摩质多罗,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一个叫罗睺,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罗王都统领千万名阿修罗,称为阿修罗众,或称阿修罗眷属。佛经还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端正美貌。
【阿修罗道】佛经中经常讲到“修罗”。其从六道轮回之中就有了“阿修罗道”。六道为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四;畜牲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故渐列之为恶道。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福如天人,德非天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域;为三恶道)各道都有等级积分,随因受报。种善因,得善果。所谓种恶因得恶果;你所受的都是你自己做的。
【后世影响】
【转生原因】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乾闼婆】
乾闼婆其它译名:乐乾闼婆王、健达婆、犍达缚、健闼婆、乾沓和、乾沓婆、彦达缚,犍陀罗
意译:香神、嗅香、香阴或寻香行。
【简述】
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原来是一群半神半人的天上乐师,是帝释天属下职司雅乐的天神。
此神经常住在地上的宝山之中,有时升至忉利天演奏天乐,善于弹琴,演奏种种奇妙的雅乐。乾闼婆是东方持国天的眷属,为守护东方的神,有众多眷属。其同时也是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有经文记载其形象为,顶上有八角冠,身相为赤肉色,身如大牛王,或者其他动物的,如马或者鸟;左手执萧笛,右手执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
印度人将幻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即海市蜃楼),称为乾闼婆。佛经中也常用乾闼婆城来形容诸法的如幻如化。
除此之外,密教中也有一位乾闼婆神王,全称为“旃檀乾闼婆神王”,是守护胎儿及孩童之神。相会在胎儿诞生之时,如果有人诵读乾闼婆神王陀罗尼,诚心祈求,鬼神则不能侵扰。
在印度教中,乾闼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且会从身上发出香气的男性神灵,阿布沙罗斯的丈夫,为服侍帝释的乐神,负责为众神在宫殿里奏发美丽的音乐。
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梵语作gandharva-nagara)。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
因为翻译的关系,乾闼婆又有各种译名,如乐乾闼婆王、健达婆、犍达缚、健闼婆、乾沓和、乾沓婆、彦达缚,或犍陀罗,又有人因其特性,而将他翻做香神、嗅香、香阴或寻香行。
【乾闼婆作乐赞佛缘】
1。古文部分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城中。有五百乾闼婆。善巧弹琴。作乐歌舞。供养如来。昼夜不离。名闻远彻。达于四方。时彼南城。有乾闼婆王。名曰善爱。亦巧弹琴。作乐歌舞。于彼土中。更无詶对。憍慢自大。更无有比。闻其北方有乾闼婆。善巧弹琴。作乐歌舞。故从彼来。涉历诸士。经十六大国。弹一弦琴。能令出于七种音声。声有二十一解。时诸人民闻其弹琴作乐歌舞。欢娱自乐。狂醉放逸不能自制。共相随逐来诣舍卫。欲得见王致意问讯角试技术。
时城郭神。及乾闼婆启白王言。云南方国。有乾闼婆王。名曰善爱。快能弹琴。作乐戏笑。今在门外。致意问讯。云在彼间。遥承王边有乾闼婆。善巧弹琴。歌舞戏笑。故从远来。求共角试弹琴技术。愿王今者。听使所白。
时波斯匿王告守门者。疾唤来入。共王相见。各怀欢喜。善爱白言。承闻王边有乾闼婆善巧弹琴。歌舞戏笑。今在何许。我今当共角试技术。
王即答曰。我不相惮。去此不远。我今共汝往至于彼。随意角试。
时王然可。至世尊所。
佛知王意。寻自变身。化作乾闼婆王。将天乐神般遮尸弃。其数七千。各各手执琉璃之琴。侍卫左右。
时波斯匿王语善爱言。此皆是我作乐诸神。汝今可共角试琴术。
时善爱王。即便自取一弦之琴。而弹鼓之。能令出于七种音声。声有二十一解。弹鼓合节甚可听闻。能令众人欢娱舞戏。昏迷放逸不能自持。
尔时如来复取般遮尸弃琉璃之琴。弹鼓一弦。能令出于数千万种。其声婉妙清彻可爱。闻者舞笑。欢娱爱乐。喜不自胜。
时善爱王闻是声已。叹未曾有。自鄙惭愧。先所弹琴。所出音声。即便引伏。长跪叉手。请为大师。更咨琴法。
尔时如来见善爱王。除去我慢。心已调伏。还服本形。诸比丘僧。默然而坐。心惊毛竖。寻于佛前。深生信敬。长跪合掌。求入道次。
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未久之间。得阿罗汉果。
时波斯匿见善爱王。心已调伏。复得道果。心怀欢喜。长跪请佛及比丘僧。
佛既然可。敕诸群臣。平治道路。除去瓦石污秽不净。建立幢幡。悬诸宝铃。香水洒地散众名华。安置床榻。设诸肴膳。供养佛僧。
时诸比丘见是供养。怪未曾有。而白佛言。如来世尊宿殖何福。今者乃有如是音乐。供养如来。终不远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正觉。将诸比丘。远行教化。至梵摩王国。在一树下。结跏趺坐。入火光三昧。照于天地。时彼国王。将诸群臣数千万众。出城游戏。作倡伎乐。歌舞戏笑。遥见彼佛及比丘僧。在于树下。结跏趺坐。光明赫弈。照于天地。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将诸伎女。往到佛所。前礼佛足。作乐供养。长跪请佛。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大慈怜愍。来入宫中。受我供养。佛即然可。设诸肴膳。供养讫已。佛即为王种种说法。发菩提心。即授王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广度众生。不可限量。
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梵摩王者。则我身是。彼时群臣者。今诸比丘是。皆由彼时供养佛故。无量世中。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常受快乐。乃至今者自致成佛。有是音乐而供养我。终不远离。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现代文解释
舍卫国中有五百位乾闼婆(即乐神),琴艺精湛,享誉四方。常受波斯匿王之命,以妙音、歌舞供养佛陀。
在舍卫国的南方,也有一位乾闼婆王,名为善爱,亦善於弹琴,高超的琴技於其城中无人能比。善爱恃才傲物,憍慢自大,一日,听闻舍卫国五百乾闼婆的声名,心中颇不以为然,於是前往舍卫国欲与此五百乾闼婆一较高下。途中,善爱每经一国,只要琴弦轻轻一拨,即流泻出七种不同的优美旋律,闻者皆为之狂喜、痴迷,无法自制,更一路追随善爱来到舍卫国。
善爱告诉守城人:「我今特来拜见贵国国王,希望能与国内的五百位乾闼婆切磋琴艺!」守城人禀告波斯匿王后,即请善爱入宫觐见。
「承闻大王身边有五百乾闼婆精於琴艺,我今特来与之较量!」善爱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来意。波斯匿王回答:「好吧!我就带你前往相见,你尽可大展身手,彼此较量较量!」说完,即带善爱前往佛所。
此时,佛陀已明白波斯匿王带善爱前来的用意,於是当两人一到精舍,佛陀即变身化作乾闼婆王带领七千位乐神,各各手执琉璃琴,侍卫在波斯匿王左右。
波斯匿王对善爱表示:「这些都是为我弹琴作乐的乐神,你尽可与他们一较琴艺。」善爱随即取出身上的琴,手指轻弹,刹时七种琴音同出,悠扬婉转,令闻者为之心醉;接著,佛陀化现的乾闼王亦取来琉璃琴,指尖刚拨一弦,旋即现出千万种婉妙清彻的琴声,听者欢心喜悦,不可言喻。善爱更是赞为稀有,心生惭愧,虔心地说道:「恳请大师为我教授琴艺。」佛见善爱已除去心中的憍慢,於是现回本形。善爱见到佛的端严相好及大威神力,深生敬信,长跪合掌,启请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佛陀慈愍地说道:「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身。」善爱即现比丘相,由於日夜精勤不懈,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常受乾闼婆妙乐供养的殊妙胜事,令诸比丘心生赞叹却又百思不解,於是请示佛陀:「不知世尊宿世植了何种福德,始终有妙乐供养?」佛陀於是为诸弟子宣说法音,尽释所疑。
久远以前,正觉佛带领诸弟子於梵摩国广行教化。一日,正觉佛於树下,结跏趺坐,入火光三昧,天地一时大放光明,光彩熠熠。当时,梵摩国王与群臣出城游赏,遥见正觉佛与诸弟子於树下结跏趺坐,光明赫赫犹如百千日,生大欢喜,於是命诸宫女来到树下,作诸妙乐供养正觉佛及其弟子。随后梵摩国王长跪佛前,虔诚启请佛陀入宫接受供养,佛陀慈悲应允。
梵摩国王满心欢喜,设置百味饮食,持幢幡、宝盖迎请佛陀入宫受供。法会中,正觉佛即为梵摩国王宣说种种法要,梵摩国王蒙法受益,慧根开显,并发无上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正觉佛於是为梵摩国王授记,来世当成就无上佛道,佛号「释迦牟尼」,广度众生不可计数。
佛陀告诉弟子:「梵摩国王即是我的前身,而那些大臣就是在座的比丘。由於当时以诸妙音乐及百味肴供养正觉佛,所以后来无量世中,皆生於人天之中,常受快乐,乃至这一世出家成就佛道,亦受妙乐供养。」众比丘听闻开示后,各各心生敬信,欢喜依教奉行。
【古代吉祥图案】
佛教“乐神”,也称“凌空之神”、“飞天”。又作“犍闼婆”、“犍闼缚”。古代西域的乐人,也叫乾闼婆。参阅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乾闼婆城》、《翻译名义集·八部》。
【迦楼罗】
迦楼罗(梵文:Garua),是佛教和印度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按照《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的说法,就是中国的金翅大鹏鸟或大鹏金翅鸟。
佛学常见词汇
【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
【传说】
印度教
按照印度教的神话传说,迦楼罗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属次级神,据说展翼有336万里,遮天蔽日,其羽毛呈五彩。
佛教
按照《妙法莲华经》等佛经的说法,迦楼罗是护持佛的天龙八部之一,有种种*宝像,金身,头生如意珠,鸣声悲苦,每天吞食一条龙王和五百条毒龙,随着体内毒气聚集,迦楼罗最后无法进食,上下翻飞七次后,飞往金刚轮山,毒气发作,全身*,只剩一个纯青琉璃心。
天下有无数迦楼罗,由威德、大身、大满、如意四大迦楼罗王统领。同时,迦楼罗也是观世音化身之一。
藏传佛教
在密宗的体系中,迦楼罗(藏语:khyung)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骑,人面鸟身,寓意法王摄引一切,无不归附者。
白族传说
中国西南的白族将迦楼罗崇拜和本族的金鸡崇拜结合在一起,作为自己的图腾之一,并为镇水患之神。
【形象】
一般来说,迦楼罗以人面鸟身、鸟面人身或全鸟身形像出现。
人面鸟身形
其身肚脐以上如天王形,只有嘴如鹰喙,绿色,面呈忿怒形,露牙齿。肚脐以下是鹰的形象。头戴尖顶宝冠,双发披肩,身披璎珞天衣,手戴环钏,通身金色。身后两翅红色,向外展开,其尾下垂,散开。泰国国徽上的迦楼罗就是此形象。
鸟面人身形
在中国中原地区的佛教寺庙中,迦楼罗常常以观世音化身之一的身份,出现在供奉观音的圆通宝殿中,全身白袍,人形,唯面部尖喙,仍是鹰形。
全鸟形
在中国西南地区,迦楼罗往往以金鸡形象出现,立于塔顶。另外,印度尼西亚也以迦楼罗为国徽,也是全鸟形象。
【起源】
迦楼罗是古代世界性的巨鸟崇拜在印度地区的体现,如古埃及的长生鸟、起于两河流域而后流传于西方世界的狮鹫(半狮鹫、格里芬)、古希腊的飞尼克斯(凤凰、火鸟)、阿拉伯的Roc(大鹏、神雕、神鹰)、中国的大鹏、凤凰、印第安人的雷鸟等等。
从迦楼罗临死全身遭火焚的特点来看,它与埃及的长生鸟应该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由于印度当地多毒蛇,人们又赋予它捕食毒蛇的能力,作为崇拜的对象。
【影响】
迦楼罗崇拜随着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人们把迦楼罗当作力量的象征加以崇拜。
释名中写道:“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迦楼罗)投胎转世,它每天要吃一条龙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从象征意义上来说,迦楼罗显然是鸠摩智。鸠摩智宝象*;他与大理天龙寺为敌,整部书中都在跟“龙神”段誉过不去;最终走火入魔,其痛苦如同*。但鸠摩智是幸运的迦楼罗,他最终把体内的“毒气”(内力)还给了龙(段誉),也因此而悟道,成为岳飞一般的“大鹏金翅鸟”。
【紧那罗】
紧那罗(Kinnara),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
因其头上长角又被称为“人非人”。此外紧那罗还有男女之分,男性长一马头,女性相貌端庄,声音绝美。在中国佛教里,紧那罗曾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持三尺拨火棍打退围寺的红巾军。因之被少林寺尊为护法伽蓝,又称其为“监斋菩萨”。监斋菩萨像有三尊,分别为持法法身、护法法身、妙法法身。头顶塑有发表上升的青烟,烟雾上有赤脚而立的观音像,法身形象则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样。
【典籍记载】
《玄应音义》卷三云:“甄陀罗,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皆讹也;正言紧捺洛,此译云是人非人。”
《慧琳音义》卷十一云(大正54·374c):“真陀罗,古云紧那罗,音乐天也。有美妙音声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天为妻室也。”在大乘诸经中,紧那罗众常列席于佛之说法会中。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一载,大树紧那罗王(Druma-Kinnara-rāja)与无量之紧那罗、乾闼婆、诸天、摩侯罗伽等,共自香山来诣佛所,于如来前弹琉璃琴,大迦叶等叹言:“此妙调和雅之音鼓动我心,如旋岚风吹诸树身,不能自持。一切诸法向寂静,如是乃至上中下,空静寂灭无恼患,无垢最上今显现。”
在密教中,紧那罗为俱毗罗之眷属,位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中北方第三重;在现图曼荼罗中,外金刚部北方之摩侯罗伽众之北,有二尊紧那罗。俱呈肉色,一于膝上安置横鼓,另一于膝前安置二竖鼓,俱作欲击鼓之势。
【紧那罗王】
中国佛教徒,多数都知道有一位“大圣紧那罗王菩萨”,但不知道“大树紧那罗王菩萨”。
在中国,这位菩萨和神差不多,是专门管理厨房的,所以在供养时,也有加称这位菩萨名字的。紧那罗原是护法神之一,而所以传说为神那样的性质,是由于中国向来流传着一个故事:
有一座寺庙里,遭到了强盗的抢劫骚乱,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宝道场,当时寺里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盗之计。就在这时,厨房里一位伙头师傅,拿了一把大铲子出来,一下子就把强盗都赶跑了;之后,这位出家人也不见了踪影。这就是传说中的紧那罗王菩萨,也就因此和厨房结上了关系。其实,佛经中只是大树紧那罗王菩萨。
紧那罗,是印度语,与龙、夜叉等同属于天龙八部。他是诸天的音乐神之一,与乾闼婆(如山门里面四大金刚之中,弹琵琶的那一位,就是乾闼婆之一)是同一性质;凡是诸天举行法会,都是由他们担任奏乐的工作。
【名称来历】
为什么称他们为“紧那罗”?紧那罗译成中文则为“疑神”,这是由于他们头上长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点令人疑惑不定,故名为疑神。紧那罗中的领导者,即是紧那罗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萨,现紧那罗王身来领导紧那罗的,即是这位大树紧那罗王。
【监斋菩萨】
1月22日农历12月23日恭逢监斋菩萨圣诞,佛教在印度时就有在厨房绘制监斋菩萨的传统,在佛说经典和义净三藏的记载中都有所记载。在中国佛教里,监斋菩萨有一段富有传奇性的故事。
据《河南府志》说,元代至正(一三四一至一三六八)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着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号。至正十年(一三五〇),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突然围攻少林寺,由于事发突然,寺中僧众皆不知所措,在这危急关头,这位干烧火杂务的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窜,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但这位行者也在随后圆寂。至此,少林寺僧众才知道这位行者就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少林寺僧众在寺院中为他塑了像,建立了紧那罗殿,请他担任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并塑化形像供于厨上,供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这种传说传出后,天下寺院都纷纷效法,普遍在寺中塑起了“监斋菩萨”像,年年祭祀,从而形成了佛寺在这天纪念监斋菩萨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