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民国武林秘闻录》《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
恭亲王最近对“祖宗家法”,特生警惕,觉得兹事体大,需要从长计议,此时不宜先泄漏出去,免得将来难以转圜。
他这样答道:“有了这句话,可见重用曾国藩,不悖先帝的本意。但奖励激劝,不宜过当,否则就难以为继了!所以这句话求两位太后先摆在心里,将来看情形再斟酌。”
消息已经传了出去,京城大为震动,如果杭州沦陷,则长毛军又将并力进窥上海,对于江苏全省的军务,影响极大,所以江浙两省的京官,纷纷集议,讨论前方的局势。
其时前方的局势,相当复杂,江苏只有靠水师扼守的镇江以东一带,以及华洋杂处的上海数县在官军手里。浙江则杭州被围,旦暮不保。
宁波由于绍兴一失,势难坚守,算起来只剩下浙西湖州、浙东衙州两块干净土了。而在安徽、山东、河南一带,又有几大帮捻子,勾结长毛军“四眼狗”陈玉成,四处窜扰。
此外皖北又有名为团练首脑的“练总”苗沛霖,包围寿州,公然叛乱,形成意外的阻力,也是件相当棘手的事。但是,局势虽然危急,大家的信心未失。
经过这十年战火的涤荡,那些暮气沉沉,贪鄙庸懦的八旗武臣,大半都被淘汰,专责督剿一方的将帅,鲁豫之间的僧格林沁和胜保、淮北的袁甲三、江北的都兴阿、援浙的左宗棠等等,都是可以信任的人。
当然重心是在节制四省军务的曾国藩身上。
因为都是如此倚曾国藩为长城,也加深了两宫太后对他的倚重。恭亲王因势利用,除了奏准由曾国藩保荐督抚大员以外,还特别发了一道廷寄,说是:
“其如何通筹全局,缓急兼权,着将一切机宜,随时驰奏,以纾悬系。”
此时已交腊月,虽然国丧未过,东南危急,但新君嗣位,恭亲王当权,颇有一番作为,所以人心相当振奋,急景凋年,家家忙碌的“年味”,依然甚浓。
在宫里,上自两宫太后,下到太监宫女,回想去年逃难在热河,过的那个冰清鬼冷的年,都不免悲喜交杂,感慨丛生。为了补偿去年的不足,大家对即将来临的这个年,格外重视。
两宫太后特别找了敬事房的总管太监来问,过年该有些什么例行的故事仪节,以及对内对外的恩赏,好早早预备。
岁尾年头的仪节恩赏,花样甚多,但大行皇帝之丧,百日虽过,饮宴作乐,却须三年以后,所以那许多花样,几乎完全用不上。
慈禧太后自然觉得扫兴,好在她最近事事如意,所以兴致依然极好,只是膝下不免寂寞,不由得又想到恭亲王的女儿了。
对大格格为公主这件事,她是早经决定,要跟慈安太后商量的,但这话却不知如何开端来谈。如果她表示愿意抚养大格格,以忠厚的慈安太后,一定欣然赞成,那也就无所谓商量了。
想来想去,仍然得在恭亲王身上打主意,为了笼络他,给大格格一个公主的名义,这话原不妨跟慈安太后直说。
慈禧太后慢吞吞地说:“我在想,六爷办事也很难的,咱们还是得帮着他一点儿。”
“可怎么帮他呢?”慈安不知道她有想出什么主意来了。
“让大家知道咱们信任他。要不断把这番意思显出来才好。”慈禧太后急转直下地说,“给他差使,给他恩典,不就把咱们信任的意思显出来了。”
慈安太后老实问道:“你说吧!也快过年了,是得给他一点儿什么?”
“我觉得为难的就是在这儿。也不能光说六爷一个人有功劳,要给差使、恩典,就得全给,”说到这里,慈禧太后装出突然有了好主意的神情,“咱们照雍正爷的办法好不好?”
“你先说说,那是什么办法?”
“雍正爷常把他那些侄女儿封做公主,养在宫里。六爷的那个大格格,那天你也看见了,挺懂事的,咱们也赏她一个‘固伦公主’吧!”
王府的格格,从小被抚养在宫。与皇女一样被封为公主,原是开国以来的传统。
最初,也许是因为某些亲王、郡王领兵在外,或者作战阵亡,为了推恩,特予荣宠。到了雍正朝,世宗把三个亲侄女,视如己出,那倒真是出于亲情。
慈安太后想了一会儿才答道:“那就固伦公主吧!”
听她的口气,这是不赞成用“固伦”的封号,中宫之女才封做“固伦公主”,慈安太后是怕丽贵太妃心里不快,所以如此。当然,慈禧太后心里是明白的。
这就把大格格的身分确定了。安德海领旨出来,一面派人通知各宫,让大家知道,新添了一位公主,一面亲自到恭王府去传报喜信。
恭亲王正好在府里,听说安德海来传旨,立刻换了冠服,出厅迎接。安德海先迎面请了个安,满面浮笑地高声称贺:“六爷大喜!上头有恩命。”
等他一站起,两个人易位而处,安德海走到上首传懿旨,恭亲王在下面跪着听。
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恭亲王之女,聪慧轶群,为文宗显皇帝最所钟爱,屡欲抚养宫中,晋封公主,圣意肫肫,言犹在耳。自应仰体圣心,用沛特恩,着即晋封为固伦公主,以示优眷。”
回到上房,下人迎了上去,就在廊上庭前,请安贺喜,等站起身来,才发觉恭亲王面无喜色。这神情令人奇怪,但谁也不敢动问,悄悄地都退了下去。
“宫里来人怎么说呀?”
“只有谕旨,说是称为固伦公主。而且是‘东边’当面交代的。”恭亲王摇摇头不耐地说完。
福晋面无表情地坐着,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怎么个滋味。夫妇俩默然相对,都在想着,出了一位公主,不知会替府里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
不过片刻工夫,贺客盈门,依照王府的仪制和交情的深浅,视来客的身份,作不同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