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牛中文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风流 > 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归乡

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归乡(1 / 1)

董卓的军事部署,和上次荀贞、孙坚出兵时大致一样,仍是以胡轸守伊阙、太谷一线,以徐荣守虎牢,以别将镇孟、孟,与之前稍有不同的是,现在虎牢关一线多了一个吕布。

荀贞、孙坚议定了出兵的方略,在出兵之前,两人先联名并署,写了一道檄文,分别送去河内、鲁阳,同时通传下。

檄文是由陈仪起草书成的,大概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董卓祸乱朝中,子被迫西迁,荀贞、孙坚故以忠义起兵,今要二次进击董卓,以图先光复洛阳,再取长安,迎子东归。

第二层意思是:这回诸侯讨董,本是以袁氏为号,因而请求袁绍、袁术共举兵,荀贞、孙坚两人愿听从袁绍的指挥安排,冲锋陷敌,战於阵前。

第三层意思是:曹操、鲍信等皆忠良之士,先与董卓战,不幸兵败,而闻曹操、鲍信虽败愈奋,又闻酸枣诸军虽散,而诸军中意怀报国、与董卓不两立的志士实际上却有很多,又闻陶谦厉兵秣马,整军已久,早存击董迎驾之志,所以荀贞、孙坚诚挚地欢迎诸人也一起起兵。

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表面上看,荀贞、孙坚很尊敬袁绍,也很尊敬曹操、鲍信、酸枣诸军以及陶谦等人,可实则不然,在表面的褒举下,对曹操、鲍信的赞扬是真诚的,因为他两人有真实的战斗经历在,而对酸枣诸军、陶谦的褒扬却是明褒暗骂。

酸枣诸军且不,久屯酸枣而无一战,终自散去,他们到底有没有“意怀报国”、有没有“与董卓不两立”,明眼人一看皆知,而那陶谦更是从来没有加入讨董战局的意思。陶谦厉兵秣马固是不错,可谁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是为趁中原乱而取徐州,荀贞却称赞他“整军已久,早存击董迎驾之志”,这是在揣着明白在糊涂,看着是夸他,实际上是指着他的鼻子在骂他:“老子为了汉室,辛辛苦苦地在前头打仗,你个老子却在徐州抄我的后路,太不地道了。”

对酸枣诸军、陶谦是明捧实贬,对二袁也是如此。

袁绍是此次讨董的盟主,可袁绍的战绩众所周知,根本没出黄河,就龟缩在河内,这倒也罢了,结果还被董卓偷袭,损兵折将,对他忠心耿耿的王匡险些全军覆没,这点“战功”实在是拿不出手,哪里对得起他“盟主”的称号?至若袁术,更不足提,缩在鲁阳,被董卓打上了门去,也不敢出来过招,吃了大亏,仍旧不肯进战。

这二袁,实是无法与荀贞、孙坚的积极进战相比。

所以,荀贞、孙坚在檄文中对袁绍、袁术,特别袁绍,虽是十分尊敬,自称愿为他的马前卒,听其令而行之,可实则这只是一种姿态,甚至可以这么,这些话落入袁绍的耳中,袁绍必会大怒,会认为荀贞、孙坚是在讽刺他。

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得到荀贞、孙坚的这道檄文,细细看过之后,袁绍勃然大怒,将之卷起,狠狠地丢在地上,怒道:“吾素以为荀侯温良,却不意他今竟嘲笑我乎?”

帐中坐着的诸人中有审配、逢纪、许攸、曹操、王匡、辛评兄弟、郭图、荀谌、淳於琼等人。

荀谌见袁绍暴怒,想去把檄文拾起,看看荀贞到底在文中了什么,却又因气氛不低,一时不好起身,遂转顾席上,看向坐在上边的曹操、审配两人。

审配刚直,却无急才,忽见袁绍大怒,愕然之下,没想起去拾檄文,也没注意到荀谌的眼色。

曹操从容起身,踱到帐中,弯腰捡起了檄文,展开略略一看,哈哈而笑。

袁绍怒道:“孟德也笑话我么?”

曹操笑道:“我怎么会笑你?”

“那你笑什么?”

“我笑的是贞之啊!”

“贞之?他哪里可笑了?”

“肚鸡肠,实在好笑。”

“肚鸡肠?”

“我闻孙侯入颍川前,路过南阳,袁公路邀之,请他留下来,孙侯不肯,袁公路以为他轻视自己,两人遂结怨。贞之昔入洛阳,袁公路尝遣人去拜见贞之,卑辞厚礼,愿与贞之交,而贞之不应,袁公路因与贞之亦有怨也。因此,当后来董卓部华雄入侵颍川,袁公路毁盟约而不肯救之,贞之和我常有书信来往,他已数次在信中提及此事,袁公路背约弃盟,非可交者,并早晚要报此一仇。”曹操举檄文而示意,大笑道,“看看,这仇可不就报了?”

曹操东扯西拉,了一大堆,袁绍被他绕糊涂了,问道:“卿何意也?”

“本初啊,你看贞之、孙侯的这道檄文,及卿与袁公路处,落墨重点却在袁公路,而叙及卿处,却是言辞恭敬,言称愿为卿之马前驱。……这分明是在讽刺袁公路,怎么会是讽刺卿?”

袁绍与袁术不和,袁术以为袁绍母贱,总是看不起袁绍,袁绍对此怀恨久矣,听到曹操荀贞之前在洛阳时不肯与袁术交,袁绍心中的气已是消散了不少,这时又听曹操荀贞、孙坚意在讽刺袁术,虽觉得曹操这话未免牵强,可一来因为气已稍散,二来看到了席上的审配、荀谌,三来想及而今大事尚且未举,冀州尚未入手,实是不可再结外怨,遂顺着曹操的杆子往下爬,转怒为喜,自责笑道:“是我想得多了!孟德,若非卿提醒,我还不得错怪贞之!”

曹操又是哈哈一笑,抖了抖檄文,拽着袖子把刚才沾染到檄文上的灰尘擦干净,还给袁绍,自归席落座。

袁绍顾望帐中诸人,道:“贞之、孙侯一意讨董,忠义可表,今他二人传檄我郡,卿等以为该如何?”

郭图只恨刚才没有先看到檄文的内容,不能趁袁绍发怒时挑拨离间,被曹操抢了先着,既然袁绍怒气已散,再檄文的事儿也没用了,可他却也绝不愿荀贞借再击董卓之际成就下威名,故而拈须,故作沉思片刻,道:“帐中左右皆是公之心腹,我就有话直了。”

袁绍道:“卿尽管言之。”

“今讨董,公为盟主,按理似该助荀、孙二侯,可现在冀州的形势,大家都看在眼里,韩冀州忌公,非但不肯全力配合,还时不时地给公下个绊子,这让我军怎么能安心出战?以我之见,现下之时,董卓只是癣疥之疾,而冀州才是心腹之忧:董军虽盛,而盛极必衰,早晚定亡,公只要能得冀州在手,举一州之力,南下而击之,何不胜也?公断不可因失大啊。”

这个时候如果响应荀贞、孙坚,举大兵而出,以袁绍的名望,他肯定会成为董卓的主要打击对象,如败,纵归河内,也难以再取冀州了,而即使胜,以董军之强,想来也会是惨胜,同样的,也不用再想着取冀州了。明智之士都看出下大乱了,那么相比讨董、击董这点“虚功虚名”,冀州才是“实”的,没有了冀州这块实地,千古功业都只会是成为一场空。

袁绍沉吟。

审配却不赞同郭图的意见,道:“我闻荀、孙二侯得到了一部分孔豫州的兵马,而今兵强马壮,两部合兵,步骑六万余人。今二侯起兵,我军如应之,则二侯出梁东,我军下孟,两路夹击,董军必败,这是匡扶朝廷的不世之功也,以公之名望,如能再得到此功,韩冀州便是再忌惮公,又有何用?挟下名望,回大胜之军,冀州易得也!”

袁绍问逢纪、许攸:“二卿以为我该当如何?”

逢纪、许攸或赞同郭图,或赞同审配。

袁绍意思难决,又问曹操、王匡:“孟德、公节,卿二人意如何?”

王匡先前大败,兵马几乎丧尽,回到泰山又招募了几千精勇,这才元气略回,前两个月他刚回到河内。王匡对袁绍是忠心耿耿,袁绍对王匡却是表面上待之甚厚,实而十分气,当他兵败时,一个兵马都不愿给他,因而王匡也有点转变思想的意思,回到河内后,对袁绍虽依然恭敬,却与张邈书信来往,结了个盟约,这时闻得荀贞、孙坚将要出兵,既是为雪前耻,也是为了能趁此机会加强与荀贞、孙坚的联系,以巩固他自己在河内的地位,故而应声道:“审君所言甚是,我亦以为当出兵渡河,南击洛阳,以应二侯,取不世之功!”

曹操却是知道袁绍的心意,心道:“本初虽是看着好像意态难决,可如他肯出兵的话,就不会在看到檄文之时勃然大怒,更不会在听了审配之议后,又来再问我等之见。”

曹操心知,袁绍而今朝思暮想的只有冀州,要想让他舍冀州不要,先取董卓,这是难上加难,可以是完全不可能的,遂笑道:“审君所言甚是,郭君所言也甚是。”

袁绍“噢”了一声,问道:“那以卿看来,我该当如何啊?”

“君为盟主,不可不应;韩冀州作梗於后,却也不可尽起大兵。”

“那是应该?”

“择一良将,统一部偏师,临河而望孟,伺机进战。如此,既应了贞之、孙侯,也可保冀州无事,如有战机,亦足战也。”

曹操这话到袁绍的心里去了。

上次袁绍不就是这样响应的荀贞、孙坚么?

袁绍这次当然仍想按上次那样办,遂抚案道:“孟德之言,老成持重。好!就按孟德所,我择一良将,遣一偏师,南下临河,寻机而战!”

王匡起身离席,拜倒帐中:“匡愿南下!”

袁绍却不肯派他去,好言道:“卿为河内太守,郡事皆赖於卿,岂可擅离郡府?”

曹操道:“我愿领本部南下,只是我部兵马不足,或需君拨给我两千步骑。”

袁绍也不肯派他去,曹操之前就与董卓打过仗了,虽败犹荣,名声增了一大截,袁绍怎可能坐视不理,所以道:“近日黑山贼复盛,正要倚仗卿力,击平此贼,卿不可离我。”

荀贞在赵国、魏郡的时候,和黑山军打过几场大仗,杀了几个黑山军的渠首,把张飞燕逼入到了州西的群山中,收降了於毒等将,可当今乱世,百姓难活命,这黑山军却是杀不绝的,杀掉一茬,又来一茬,这几个月里,又有许多活不下命的百姓投入到了张飞燕的手下,张飞燕的兵势不但复振,甚而还胜过往日了。刚秋收后,为了抢粮,黑山军这些频繁出没,攻城掠县,袁绍因以此为借口,不放曹操出去。

王匡不让去,曹操不肯派,袁绍心中早有人选,他道:“前次南下,是以淳於校尉为将,这次以我看来,还是由淳於校尉去罢!”

淳於琼起身领命。

选将毕了,袁绍分出五千人马给淳於琼,叫他择日南下,然后顾席中的荀谌,笑问道:“友若,你看我的这番安排如何?”

荀谌当然没什么可的,道:“公之安排甚当,正该如此。”

他嘴上这么,心中却想道:“当初我来投袁本初,是因重袁氏之名,后联兵起,袁本初为海内盟主。可於今观之,袁本初似非成事之人!”有了离袁归郡之意。i752

...

...

最新小说: 大秦:仙国帝君 锦衣佞臣 大唐:开局娶长乐,她却逃婚了 独宠贵妃 亿万神豪:从无限返利开始 大宋小王爷 梦幻西游:最强龙宫 怀了天下第一的崽 网游CF:我成了生化幽灵 大唐:神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