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寨,位于贾岭西南十三里处,南面紧邻平舆县,北面是黄集农场。据村西庙内钟文记载,该村原名翁堂。按临近解放翁氏祖坟推算,翁氏建村于明弘治年间,不知何因败落。据《欧阳氏家谱》记载:“来祖欧阳天佑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欧营迁此定居。”清监生、赠中宪大夫欧阳树楹创修寨,宣统三年廪贡欧阳省之重修,名欧寨。
欧阳为复姓,得姓很早。据古书记载,大禹周游天下,在越地登茅山,接见四方群臣,分封有功之臣,赐爵有德之人。不久,大禹驾崩,葬在越地会稽山。夏后帝少康恐怕禹迹宗庙祭祀断绝,把其庶子封到于越(今会稽),号称无余,建立越国,为诸侯国。无余的都城,是会稽山南的故越城。无余奉守禹的祭祀,与当地土著融合,断发文身,披草莱居住,后经传承二十余世至勾践。春秋时被吴国灭亡。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九年后,又复国灭吴。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为楚国所灭,楚封无疆次子蹄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山南为阳,所以被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嫡系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阳氏。夏后姓姒,所以欧阳氏出自姒姓。
欧阳氏,汉代以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后渐渐北上。到了宋景德四年(1007),已经56岁的绵州(今四川绵阳)推官欧阳观,夫人郑氏在官邸生了一个儿子。欧阳观一生乐善好施,孝顺父母,对人仁爱,晚年得子,认为是修来的福分,遂为其子取名欧阳修,为求其长寿,裁字永叔。三年后欧阳观病死于任上,如同晴天霹雳,孤儿寡母顿时断绝了生活来源。第二年,郑夫人带着四岁的欧阳修回家乡吉安市永丰(今属江西)葬夫,在家只住了两个月,因生活艰难,母子只得到湖北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性格坚强,买不起纸笔,就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叔叔欧阳晔也不时关怀,欧阳修总算没有失去童年的基本教育。
欧阳修得到母亲的启蒙,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叔叔欧阳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春天,欧阳修得到保荐,就试京城汴梁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参加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第二年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用。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欧阳修仅获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之所以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不过这种爱护未免有些残酷。金榜题名的同时,欧阳修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古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是从欧阳修这里留下的。
欧阳修宦海浮沉,初任地方官,三遭贬谪,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除葬父时回过一次家乡,成人后再没回过家乡,对家乡没多少印象。但母亲常向他说起家乡的风土人情,说泷冈的秀美,说父亲的往事,思乡的情绪使他深受感染,家乡常常萦绕脑际。欧阳修45岁时,母亲郑老夫人去世,当时他正知应天府,家安在颖州(今安徽阜阳),考虑到距家乡遥远,打算把母亲安葬在颖州附近以便于祭扫。可是在守孝的日子里,欧阳修总是回忆起母亲的话语,便决定将母亲葬在父亲之旁,既合古礼又合情理。第二年,欧阳修便扶柩南下,回乡葬母,这是他相隔42年第二次回乡。
欧阳修父母合葬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沙溪镇西南四五里的一座名泷冈的小山岗中部,是一座三碑四柱的合葬墓。全是绿树碧草,荻花飘香。站在山腰眺望,山下平畴如画,江水环流。墓柱上有一副对联:“阡表不磨崇国范,古坟犹带荻花香”。“崇国”,是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因子而荣,被神宗皇帝赐封为太师崇国公;“荻花”,是指欧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之事,神宗皇帝赐封敕封她为魏国夫人。
欧阳修十岁时,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自此喜爱上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为日后的古文写作打好了基础。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这样,他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体裁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记叙文言之有物,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其作品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诗词歌赋及骈体文上,欧阳修也很有造诣。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这其中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他们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欧阳修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字永叔,任滁州太守时曾作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因此自号醉翁。晚年趋于信佛,自称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把,棋一局,酒一壶,与一老人,陶醉其间怡然自乐。神宗熙宁五年(1072)逝世,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按照宋朝规例,朝中主要大臣死后所葬之地“留京师五百里内”。欧阳修去世后,并没有归葬吉安祖茔,而是赐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今新郑市辛店乡欧阳寺村),他的四个儿子(发、奕、棐、辩)和两个孙子也都葬在这里。
贾岭欧寨《欧阳氏家谱》中记载,欧阳氏“来祖欧阳天佑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欧营迁此定居”,此欧营当为沈丘大欧阳营村,大欧阳营村欧阳姓则来自新郑欧阳寺村,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代子孙。这就是说欧寨欧阳氏也是欧阳修的后裔。怎么样,欧寨欧阳氏的来历够辉煌的吧?这支欧阳氏后来又出了一位名人。
此人名叫欧阳绣之,字扆堂,号蕴璞,大约生于1841年逝于1906年。他生来沉默寡言,但非常聪明,读书都是一目数行,很小的时候就博通经史,极有先祖欧阳修之风。十六岁府试获案首,即第一名秀才,后岁考连年第一,补为廪生,得到“廪饩银”的待遇。当时项城经战乱之后,村落颓废,田园荒芜,欧阳绣之就上书竭力反映民间的饥苦流离情况,受到朝廷重视,责令地方开仓放粮,并按农户发给耕作工具和种子。
同治庚午年(1870)二十九岁的欧阳绣之考中举人,次年因故没能赴春闱;光绪丁丑年(1877)进京参加会试,获三甲第一百一十八名进士,选庶吉士,三年散馆被钦点为刑部主事。他因为父母年老,辞官回乡。有同乡薛凤德,考取了太医院的吏目,却因病死在了京城的寓所里。欧阳绣之替他打点丧事,并带着这位老乡的灵柩回到项城。
光绪辛卯(1891)年春,欧阳绣之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这年淫雨连连,庄稼都被淹死了。他如实详细的上报灾情,朝廷批复全部免征当地的农业赋税。当地缙绅感恩戴德,制作了一幅对联歌颂他:“德泽旁敷众人母,官方澄叙一条冰。”当时上级官府命他督疏小清河,由于他的合理调度,老百姓不感到有劳役之苦。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丁忧三年,期满后,被选授为正六品兵马司正指挥。
兵马司任期满后,欧阳绣之又出任直隶府井陉县知县。刚到省里报到,正遇上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他参加乡试时的主考官(座师)崇文山(崇绮)正在保定府,听说这事吓得上吊死了。当时衙署的官吏们都望风而散,欧阳绣之却不怕风险,亲自去为老师装殓。事毕,他接到的命令是暂时到位于山东西北边缘、邻接河北的庆云县任职。那里是义和团最活跃的地方,他上任后,亲率兵勇围剿义和团。地方逐渐安定下来。当地有很多妇女参加了义和团的“红灯照”,他抓捕到以后,允许她们的亲族家人具保后领回家。
庆云事毕,欧阳绣之回到井陉县任职。井陉县是京师的门户,西连陕西、山西、川陇,各地向朝廷进贡的使者络绎不绝,又兼洋商在境内修铁路,开煤矿,虽然交涉很多,但欧阳绣之始终没有处理不当的事,朝廷对他纪录嘉奖,政绩考核被评为知县中的第一名。然而他却因积劳成疾,患了痰喘病,不治病死在井陉任上,时年六十五岁。
朝廷抚恤,欧阳绣之德祖父欧阳琳,字玉润,庠生,父亲欧阳树楹,监生,都因为他的政绩而被赠封为正四品“中宪大夫”。欧阳绣之的三个儿子,长子鹏举是秀才,次子鹏献、三子鹏印是都是监生(太学生)。欧阳绣之的长兄肇之是岁贡生,二兄炳之是增生,弟弟省之是岁贡。炳之三子鹏升是庠生,肇之之孙思善也是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