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集北五六里地、沙河西岸有个村子叫尚关,村里如今居住着张、王、周、高、杜、窦等姓,却没有一户姓尚的。该村为什么叫尚关呢?说起来和符姓有关,话比较长。
鲁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鲁顷公十九年(前261),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楚国迁顷公于下邑,封于莒。后七年(前249)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国灭。
鲁倾公有个孙子名叫雅,流落到秦国做官,任符玺令。所谓符,是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或木等材料先制成某种形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合,便可检验真假。所谓玺,无论国君、官员的官印,私印都称玺。符玺令就是掌管发放“符”和“玺”的官职,地位很重要。其后人引以为荣,便以祖之官名“符”为姓,尊雅为得姓始祖,敬称符雅。后世子孙多为高官。
东汉符季真,曾任陈留国相国,其后裔子孙有一支分居于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到了唐、五代、宋时期,符姓成为当地望族,其中以符存审官职最高,战功最卓著。
符存审(862-924),原名存,字德祥,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其先人多为能征善战之勇将,唐代有符敦敏为节度使;符璘击破寇边西蕃,战功卓著,入朝为辅国大将军,封义阳郡王。其父符楚是陈州牙将,到符存审年幼时家世衰微。
唐乾符末,河南盗起,生逢乱世的符存审先追随李罕之,后追随武皇李克用,一生经历大小战役百数次,从未有败绩,以计退朱温,击退契丹最为精彩,为光复唐室立下汗马功劳,终成就一番大业,为五代之良将,与勇而多谋军功赫赫的周德威齐名。历任检校左仆射,左右厢步军都指挥使,蕃汉马步副指挥使,检校司徒忻州刺史领蕃汉马步都指挥使,检校太保充蕃汉副总管,检校太傅横海军节度使兼领魏博马步军都指挥使,平章事内外蕃汉马步总管,检校太傅兼侍中,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中书令食邑千户,赐号忠烈扶天启运功臣,最后授宣武军节度使诸道蕃汉马步总管,封秦王。诏未至卒于幽州官舍,时年六十三。四十年间,识机知变,行军出师法令严明,决策制胜从无遗悔,位极将相。
符存审因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赐国姓,史册又载为李存审,到后晋时其子符彦饶复归本姓。在欧阳修所撰的《新五代史·义儿传》里,符存审是列传中唯一得以保留原本姓氏的人,其余获授国姓的众人皆被记载为李姓。
符存审生子九人,分别为符彦超、符彦饶、符彦图、符彦卿、符彦能、符彦琳、符彦彝、符彦伦、符彦昇,均为名将。其中以四子符彦卿最为知名。
符彦卿(898─975),字冠侯,五代、北宋宛丘(今淮阳)人。十三岁就能骑射,二十五岁当了吉州刺史,后成为五代及宋初名将。先后在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后周恭帝柴宗训、宋太祖赵匡胤殿前为臣,曾多次与辽朝军队作战,屡立战功。周太祖封中书令、魏国公、太保、淮阳王、大名尹、天雄军节度,进封卫王。世宗封行营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太傅,改封魏王(诸王中爵位最高者)。恭帝加守太尉。宋太祖加守太师。开宝八年六月卒,年七十八,谥“忠宣”。
《宋史·列传第十》载:“彦卿将家子,勇略有谋,善用兵。存审之第四子,军中谓之‘符第四’。前后赏赐钜万,悉分给帐下,故士卒乐为效死。辽人自阳城之败,尤畏彦卿,或马病不饮龁,必唾而呪曰:‘此中岂有符王邪?’晋少主(石重贵)既陷契丹,(耶律)德光之母问左右曰:‘彦卿安在?’或对曰:‘闻其已遣归徐州矣。’德光母曰:‘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其威名如此。”
符彦卿门庭显耀,其父兄多封王拜将,其父符存审受封秦王;长兄符彦超曾任安远军节度使,卒赠太尉;二哥符彦饶曾任忠正军节度使,兄弟九人均为镇守一方的军事将领。其子侄各领兵一方,出任中央及地方军政要职者多人。其女分别贵为周世宗柴荣宣懿皇后、宋太宗赵光义懿德皇后,可谓母仪天下。其中宣懿皇后一度垂帘听政。《宋史·列传第十》谕曰:“五季之乱,内则权臣擅命,外则藩镇握兵。宋兴,内外廓清,若天去其疾,或纳节以备宿卫,或请老以奉朝请。虽太祖善御,诸臣知机,要亦否极而泰之象也。彦卿一门二后,累朝袭宠,有谋善战,声振殊俗,与时进退,其名将之贤者欤?”
符彦卿有三子,长符昭愿,次符昭寿,三符昭信,皆知名。
符昭愿,字致恭,谨厚谦约,颇读书好事。周广顺年间,以荫补天雄军牙职,不久领兴州刺史。宋开宝中,改领恩州刺史。彦卿养疾居洛阳,入补供奉官。四年,改领罗州刺史。七年,迁西京作坊副使。不久授尚食使,出护陈、许、蔡、颍等州巡兵。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巡检使。到进攻幽州时,命与定****节度偓率兵万余,置砦城南。师还,真拜蔡州刺史,知并、澶二州。不逾月,复移并门兼副部署。丁内艰,起复,为本州团练使,连知永兴军、梓滑二州。咸平初,又为天雄军、邢州二钤辖。三年,以疾求归京师,诏遣中使、尚医驰传诊视。既还,帝赐以名方御药,拜本州防御使。四年,卒,年五十七。车驾临哭,赠镇东军节度。子承煦,为左千牛卫将军。(《宋史·列传第十》)
符昭寿,初补供奉官。开宝七年,改西京作坊副使。历迁六宅副使、领兰州刺史。雍熙二年冬,命与刘知信护镇州屯兵。命遣将北征,又与知信为押队都监,转尚食使,真拜光州刺史。端拱二年,知洪州。淳化四年,改定州。咸平初,迁凤州团练使、益州钤辖。昭寿以贵家子日事游宴,简倨自恣,常纱帽素氅衣,偃息后圃,不理戎务,有所裁决,即令家人传道。多集锦工就廨舍织纤丽绮帛,每有所须,取给于市,余半岁方给其直,又令部曲私邀取之。广籴黍稻,未及成熟者亦取之,悉贮寺观中,久之损败,即勒道释价之。纵其下凌忽军校。因此引起军人愤恨,为神卫卒赵延顺等八人所谋杀。子承谅,娶齐王(赵廷美,太祖四弟)女嘉兴县主,至内殿承制。(《宋史·列传第十》)
符昭信,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显德初卒,赠检校太尉、阆州防御使。
因为符昭寿不法被杀,其子符承凉携家人溯沙颍河而上,返回故里宛丘。某日,渡沙颍河游玩,至今尚关一带,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地势甚高,东靠沙颍河,风水不错,周围环境很优美,遂在此定居。生子符惟忠等。
符惟忠,字正臣,符彦卿曾孙也。以外祖母贤靖大长公主荫,为三班奉职,后擢阁门通事舍人、勾当东排岸司。三司使寇瑊绳下急,漕米数不足纲,吏卒率论以自盗。惟忠争曰:“在法,欠不满四百者不坐,若以自盗论,则计直八百即当坐徒矣。”瑊怒曰:“敢抗三司使邪?”惟忠曰:“职有当辨,非抗也。”瑊益怒,惟忠争愈力,如所议乃已。以西染院副使权提举仓草场、提点开封府界县镇公事。开封主簿乐诰,宰相王曾外孙也。或风使荐之。惟忠不从,曰:“诰无善状,安可以势使我。”既而诰果以赃败。时吴奎为长垣尉,惟忠厚遇奎,白府共荐之。惠民河与刁河合流,岁多决溢,害民田,惟忠自宋楼镇碾湾、横陇村置二斗门杀水势,以接郑河、圭河,自是无复有水害。陕西用兵,除泾原路兵马钤辖兼知泾州。三司使郑戬奏留都大管勾汴河使,建议以为渠有广狭,若水阔而行缓,则沙伏而不利于舟,请即其广处束以木岸。三司以为不便,后卒用其议。再迁西上阁门副使。契丹遣使求地,惟忠副富弼往报使,迁阁门使,至武强县,疽发背卒。赠客省使、眉州防御使。(《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符惟忠在《宋史》中虽列为外戚,但人们视为正臣,后人祀于淮宁乡贤祠。
后来,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南迁,符氏亦随之南迁,离开了这里。
符承凉、符惟忠父子初来此居住的时候,当地百姓就把他们居住过的村庄叫做“上官庄”,“上官”意为大官,“上官庄”意为大官居住过的村子,简称“上官”。当符氏追随宋室南迁以后,因“上”与“尚”同音,“官”与“关”同音,同时“尚”还有“尊崇”的意思,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们父子,便把“上官”改成了“尚关”。
尚关没有尚姓,这原因清楚了吧。
当地人尊崇符氏父子,不光是尊崇他们官大,还因为他们父子在这里做了一件大好事。上官庄这一带,地方西低东高,西边几里之外(今后李洼一带)为一大坡洼,经常积水,对居民生活、出行极为不便,符惟忠秉承其父符承凉的意愿,拿出自己的俸禄,亲自率领本地父老乡亲,箕畚叉锸并用,经营数月,开挖出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十里长沟,从而解决了水患问题,因而得了到人们的尊重。因为符惟忠的父亲符承凉曾娶齐王赵廷美的女儿嘉兴公主,当地人认为他就是帝王的女婿,便尊称他为驸马,为纪念符惟忠的义举,便把这条十里长沟称为“驸马沟”。这才是驸马沟得名的真正原因。
有人说驸马沟名称来源于“傅八口”的谐音,也许是事实,不可否认,因为《淮宁县志》之《灾异志》和《河渠志》里边都提到“傅八口”这个名称,出现时间在明崇祯八年到十三年。从行文看,更多像地名,而不像河名。至于是不是这样,如有兴趣,不妨看看本书《驸马沟》、《傅营傅姓的辉煌》两篇文章,对比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情合理。
“尚关”一名从何时就有了呢?《项城市地名志》说“据传:该村原上官氏居住,村名‘上官’。又据《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张历,祖籍山西洪洞,于明初移民于项。三子张英在此落户,村名沿用。因‘上’、‘尚’,‘官’、‘关’同音,演为今名。”这个论述说得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恰当的地方。因为符氏父子做高官,就说成原上官氏居住,是不恰当的。但该书编著是经过调查而形成的,或许是被调查人口述有误,编者就以讹传讹了。但符氏父子确实做过高官,称他们为上官并不为过,不过需要把“氏”字去掉才对。而说“因‘上’、‘尚’,‘官’、‘关’同音,演为今名”,这是合理的。但是,村名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变的,该书没说,就是访问当地人,也未必能说得清楚,因为从符氏父子来此定居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史书是很难记载一个村庄名称演变的。但根据《张氏族谱》“村名沿用”一语可以推断,上官一名至少在宋代已经存在了,尚关一名应在明朝时期。